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务院金融委再提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发出三项“任务书”

2019年09月06日 1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经济观察)国务院金融委再提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发出三项“任务书”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夏宾)六天时间内,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两度召开会议,部署中国金融领域当下的重点工作。从8月31日和9月5日的两次会议来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表述均有出现。

9月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图为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发表演讲。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崔楠 摄
9月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图为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发表演讲。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崔楠 摄
9月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图为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发表演讲。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9月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图为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发表演讲。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6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出席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时称,下一步,中国将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是重点推进的任务之一。

  宁吉喆直言:“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从今年以来的主要宏观数据来看,目前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最新出炉的8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5%,连续4个月位于枯荣线下方,不及预期的49.7%。在经济没有明显好转以及外部环境形势复杂的背景下,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性凸显。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已成主基调,9月5日的金融委会议则给出三张“任务书”。

  金融机构的任务书: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一手抓风险化解,克服顺周期思维,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管理好但资金紧张的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等。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可能担心经济下行导致风险事件上升,因此出现“慎贷”“惜贷”甚至“抽贷”行为,这既不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不利于银行自身风险防范。

  但温彬亦指出,这种逆周期经营思路并非无原则、无条件,所以金融委也提到,金融机构应主要针对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

  地方政府的“任务书”: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曾提醒,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地方金融监管资源,就会导致地方金融监管能力相对不足,削弱地方金融监管。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指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监管存在差异,金融活动往往具有属地化特征,作为地方监管部门需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更重要的是构建良好地方生态。

  金融管理部门的“任务书”:金融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与财政政策配合,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支持银行更多利用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融资等。

  交通银行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预计未来监管将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政策仍将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二是严监管、加强风险防范的总基调仍不变,同时加快监管补短板的力度;三是以开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预计后续将加快落实好各项开放举措。

  武雯称,总体而言,从当前贷款投向来看,银行业已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预计在系列政策组合拳下,未来贷款定价也会趋于下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完)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