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学可以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大众之学”

2019年10月15日 05: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经济学可以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大众之学”

  周俊生

  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8岁的美籍印裔经济学家阿比吉特·巴纳吉、46岁的法国经济学家埃斯特·杜夫洛和54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克雷默。三位获奖者都在美国高等学府担任经济学教授,获奖理由是为减轻全球贫困采取的实验性方法提高了全球对抗贫困的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官网发表的新闻稿认为,三位经济学教授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现在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与诺贝尔奖其他奖项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后加”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顺应了近几十年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世界经济理论和实务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越来越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活跃在中国的学术论坛,他们的著作也不断进入中国,显示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交融已经越来越深入。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三位研究全球贫困的经济学家,体现了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奖项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平衡问题的高度重视。近几十年来,全球化市场快速发展推动了财富积累,但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影响,加上全球性资本操纵导致财富向发达国家过度集中,不发达国家深陷贫困之中。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有7亿多人处于极低的收入水平,每年约有500万名5岁以下儿童因缺医少药而死于普通疾病。这种情况引起越来越多有良知的经济学家的不安。

  经济学不仅是研究提高市场效率的学问,还应该是研究市场公平机制、让全人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学问。这在近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显示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倾向,体现了这一奖项的科学理性和责任担当。今年三位研究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家获得诺奖,再次彰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在做出的努力——经济学不是冷冰冰“唯利是图”的学问,而是可以充满人本情怀和人性温暖的“大众之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将目光投向全球贫困,可为呼应的是,中国近年来展开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绝大多数中国人摆脱了贫困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的富裕人群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群。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并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完成脱贫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完成这一目标已经不存在悬念。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十分明显,这使得中国的扶贫工作难度很大。正是因此,中国在扶贫脱贫上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为全球消灭贫困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全世界的瞩目。中国扶贫脱贫工作与世界经济学家群体中有识之士对全球贫困的研究成果相得益彰,将成为推动全人类消灭贫困、实现美好生活的宝贵财富。

  中国对诺贝尔奖一直高度重视,中国人在诺奖获奖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依然是空白。这与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客观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也不容回避——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性建树还不多,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停留在“解读图解”阶段,对于现实问题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研究,更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学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性材料,中国经济学家应该积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创造出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强大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经济学派。

【编辑:张楷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