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中国经济“减震”外部冲击

2019年10月18日 2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中国经济“减震”外部冲击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官方18日公布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正想方设法“减震”外部冲击,顶住下行压力。

  当天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6.2%。横向比较,6.2%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初步预计,在全球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这一速度是最快的。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自身过往成绩相比是中高速,但放在全球范围仍是高增长。

  “中国经济守住了增速目标区间下限”,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亦表示,尤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幅下调全球增速预测、美国消费数据不及预期背景下,这一表现凸显中国经济的稳定性。

资料图为福建省永安市,工作人员在中科动力(福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斌 摄
资料图为福建省永安市,工作人员在中科动力(福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另一方面,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仍保持在合理区间。

  被视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就业总体平稳,9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前9个月基本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

  物价方面,虽然9月份中国CPI进入“3时代”,但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涨幅仅为1.5%,反而小幅回落。今年前9月CPI平均涨幅2.5%,属温和上涨。

  从收入看,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生态环境看,前三季度能耗强度继续下降,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比例继续提高。

图为民众在山西太原一超市选购蔬菜。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云 摄
图为民众在山西太原一超市选购蔬菜。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展望下一阶段,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仍难消退。IMF近期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0%,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

  对此,毛盛勇表示,尽管外部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国内确定性的支撑因素仍然较多。这一判断,源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为54.0%,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巩固。

  与此同时,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前三季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不断加强。

  转型升级态势亦持续发展。就制造业而言,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比上月加快4.9个百分点;当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也超过9%。从投资来看,1—9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增长速度都在13%以上。

  通过结构调整固本培元,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减震器”。与此同时,中国还频频打出政策牌确保“稳增长”。今年以来,有关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引导金融领域不断增加对实体经济支持,促进实际利率下行等,效果逐渐显现。

  对于下一步政策走向,程实预计,时至年末,货币政策料将保持稳健,更加聚力于以改革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积极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今年四季度,预计经济可以保持平稳趋势。(完)

【编辑:叶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