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心灵”“手巧”成就人才强国

2019年10月20日 08:4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心灵”“手巧”成就人才强国

  【强国密码】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主办】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2019年8月22日至2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选手共获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做到“心灵”,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做到“手巧”。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人才强国,必定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国家。

  中国技能人才迎来高光时刻

  8月28日,中国高技能人才迎来了高光时刻。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颁奖环节,“China(中国)”一词一遍遍响起,一个又一个中国选手走上领奖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技能人才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技能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代表中国出征本届世赛的选手绝大多数为95后,平均年龄仅21岁。在此之前,这些年轻人默默无闻。“当主持人一遍又一遍地念着‘China’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以后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技术工人。”这是获奖者的共同心声。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曾经,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通道狭窄,导致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技能工作。为了破解痼疾,各级部门直面问题,努力让技能人才有尊严、有出路、有奔头,开启了技能人才发展的春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大国重器离不开大国工匠,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更依赖科技强国,但依然离不开高技能人才。“这是因为技术进步重塑了工作技能,各行各业对技术工人的高级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各种能力的需求在上升。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显现。”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技能是立业之本。“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发展是非常好的。我们国家选派青年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世界冠军,改变了人生命运,实现了人生理想。”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我也呼吁全社会包括广大家长,根据孩子的自身愿望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人生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

  金牌背后,是中国能工巧匠队伍规模日益壮大

  2019年国庆节过后,上海市虹口区发布消息,该区将突出高端引领和重点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居住证、居转户和直接落户等梯度化引进政策,着重引进各类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库,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虹口区此举折射着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匮乏成为不少企业“成长的烦恼”。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经到来的新技术革命,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并发展建成制造强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技能人才素质。

  新时代催生新职业,随着产业升级、服务消费兴起,一批陌生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不断诞生。2019年,人社部等3部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也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新兴产业延伸。由此可见,技能人才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在一些人看来,技能岗位更多是重复性机械劳动。但如今,技能岗位对学识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第45届世赛数控车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宋放之介绍,数控车、数控铣等传统项目过去都是用普通车床、普通铣床,用手动设备加工,现在则是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编程,技能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国际经验证明,技能人才是通向制造业强国的阶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制造”走上世界舞台。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从“墨子号”遨游太空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从解答“圆珠笔之问”到建设港珠澳大桥……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名名新时代能工巧匠的精工细作。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高技能人才是精益求精的坚守者,是提升企业机床产品加工精度的“研磨大师”;是在高空中拼接40多万块反射面板、吻合误差以毫米计算的吊装工人;是加工出精度为0.003毫米的航空产品零件、为国之重器打造最强“心脏”的航天钳工;是在软若豆腐般的岩层间精准爆破、误差控制远小于最小规定的隧道“爆破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奋战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数高技能人才用奋斗的汗水、精湛的技艺成就了中国速度、中国精度。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也反映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规模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民族复兴征途中,“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都需要技能人才保障和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竞相涌现的技能比赛与世赛形成“矩阵效应”,点燃了年轻人学习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激发出全社会更加尊重技能人才、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蓬勃开展的技能大赛,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圆梦舞台,已有5000余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一大批优秀选手晋升了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怿说:“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让技艺精湛、水平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同一流的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结合在一起,打造出高精尖的优质产品和前沿的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赢得优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年投入一千亿元,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快马加鞭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大国工匠,有服务国家战略之需、稳定社会秩序之功、提升城市竞争力之用。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

  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短板。2018年,技能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2%,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技工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始终在2以上的水平。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大国工匠不会凭空出现,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不少保障性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的培养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为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基地建设方面下足功夫。

  2018年高职院校新增30所,2019年院校扩招100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国家希望通过重视职业教育以培育技能人才,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无论是高职(专科)院校新增数量还是进修及培训人数都有极为显著的增长。具体来看,高职(专科)院校已连续两年实现超2%的增长;普通专科毕业生数量已连续两年实现超5%的增长,进修及培训人数在2018年更是实现了超50%的增长。

  转型升级的鼓点也激发着技工教育快马加鞭,培养高智、高技且独具匠心的“新蓝领”,成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目标。《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处在崭新历史方位,技工教育被赋予光荣使命,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奋力前行。

  与此同时,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逐步构建。2018年,我国确立并推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在我国全面推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迎来重大创新。2019年,我国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照行动目标,3年期间,国家将投入1000亿元完成培训5000万人次,随着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我国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秘书长包雅钧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经到来的新技术革命,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并发展建成制造强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技能人才素质。”

   (本报记者 罗旭)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