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用规划思维看2019年经济数据

用规划思维看2019年经济数据

2020年01月18日 09:15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6.1%为什么让我们有了小小的感动

  看待经济数据,需要凑近了看,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一个领域的潮汐起伏,其背后都有值得深思的政策考量。看待经济数据,也需要拉远了看,从谱系图的角度让数据同框相连,也要从时光流的角度去分析数字们的演变。

  远和近,深和浅,点和面,得和失,规律和趋势就藏在这些辩证的关系之中。

  2019年度经济数据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的翌日到来,数字们自带小小的喜悦,阅读数字的人们也带着小小的轻松。历经艰苦得来的这份成绩单,其实就是谈判团队的底气所在。

  回想去年今日此门中,种种悲观的论调也曾占有不小的市场,而今感谢这些洗礼后的数字,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是压不垮的、是有潜力的、是值得继续期待的。

  从数据看形势,从形势看希望

  2019年很难,外部有闹腾不让人省心的某国,内部有扑腾不让人省心的猪价,许多改革的任务都进入攻坚期,一些产业的结构调整又恰迎来瓶颈期。今天我们可以平静地对着这些数字,可其中每一个数字都是经过多少努力才换来的。

  平稳弥足珍贵。看着99万亿的数值,突然之间,百万亿就触手可及了。在这个量级上的6.1%的增长,是其他任何国家从未实现过的。

  三驾马车中,出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对美下降10.7%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5%的增长,意味着心水多年的贸易多元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消费亦算给力,若不是汽车暂拖后腿,能达到8.9%,而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8%;投资也还平稳,尤其是在短板领域的投资力度颇大。

  当然,看待增长远非三驾马车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有种种声音,但我们已经在逐渐摆脱GDP焦虑。

  这个6.1%,不是大水漫灌来的,不是强刺激来的,不是遍地开花来的,而是面对外部如此挤压、面对矛盾挑战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创造的,是不以牺牲质量效益为代价的增长,是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眼下我们的GDP绝对量,正在以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幅度缩小与某国的差距,需要焦虑的不该是中国。

  结构性变化更值得关注。总量代表现状,结构预示未来。总量大而结构不优,盖的大楼就不会牢固。所以看2019年的数据,更要捕捉一些结构性的趋势变化,看看这个“稳”是否可持续。

  于是,我们看到2019年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第一大主体,看到12月PMI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等均高于临界点,看到网上零售一举突破五分之一强,看到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和8.4%,看到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7%和16.5%,看到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看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8%,看到核心CPI稳定在1.6%,等等。即使是一些有隐忧的指标,也能看到好的变化,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在年中的低谷后,后两月是显著回升的。我们还看到,就业是稳的,房价是稳的,收入增长是同步的,地方债余额是可控的……

  所有这些,都足以支撑增长动力依然充沛、经济形势总体健康的判断,足以支撑经济结构正在优化、发展质量正在提升的判断。

  尤为可喜的是,总人口终于突破14亿。在这么一个庞大基数上实现的人均1万美元,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是对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渐转变,经济结构的逐渐改善,带来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不断变化,与人口基数相结合,意味着国内市场将不断变大变强,意味着回旋空间将不断拓宽拓深。虽然数据在2019年末的翻页只是一个边际变化,但累积起来,就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质变。

  用系统论摆放数据,用两分法解析数据

  解析年度经济数据可以有多个维度、多重情景,但一定要考虑这一年度所处的阶段性方位,这样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看得更加清楚。

  2020年的经济工作有一个鲜明的属性特点,就是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2019年的这份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顺利完成规划、决定着如何有针对性地补强、决定着如何谋划下一个五年的发展。

  今天看到数据后,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绝大多数都有望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

  从指标体系看,包括但不限于刚发布的经济数据,与之相关联的民生、创新、环境等领域指标,也都呈现积极的进展。有可能存在困难的两个指标是服务业比重和R&D指标,但对此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

  比如,过去曾有一段时间,简单地把服务业比重看作为衡量经济结构的主要标准,而现在我们对经济结构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更是重新认识;过去服务业高增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房地产和金融的不合理增长,现在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在优化调整,靠房地产和金融实现服务业比重达到56%的目标未必是好事,而虽未实现目标却能减少对二者的依赖也未必是坏事。

  再比如,R&D投入不足,不能简单地就科技论科技,要从企业投资意愿上找原因,从营商环境上找原因,同时对这个指标本身也要作结构性分析,看看是投入主体的问题,还是投入领域的问题,比如有的传统产业本身就到了技术升级的瓶颈期,而有的新产业则是在迅猛发展的。

  对能够胜利完成的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看回归曲线,不能简单地欢呼,同样要冷静地分析,要把存在的隐忧和问题摘出来,做好正反分析。

  如:

  ——城镇化率完成情况要看不同等级城市的提高程度,有的城市做的还不够,这就要求按照中央新的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

  ——发明专利要看质量和有效性,要分析真正高质量的发明能有多少,如何通过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基础研发;

  ——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在提高,但更需要关注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要通过综合施策预防对产业的影响;

  ——新增就业指标虽然较好,但必须时刻关注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后对就业的影响,还要关注增材制造普及后对就业方式的影响,以及敏捷制造普及后对生产周期及就业时长的影响;

  ——脱贫人口指标除了看总量,还需要看边缘人群的数量和分布,分析下一步潜在的问题;

  ——建设用地除了看新增的控制情况,也要看存量的盘活情况,等等。

  总之,把喜和忧的方面都解读透,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预期,打消市场的顾虑,也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数据的变化是表面的,还要深入进去,理解和把握经济工作的逻辑。

  近年来,在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上,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做法上,从“三去一降一补”,到“破立降”,再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是逐步深化的。

  这些认识、思路和对策的调整,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奔着问题去,奔着解决问题去。

  在“十三五”规划开始的时候,经济面临“四降一升”的问题,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以及潜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逐步上升。

  后来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把这一层层回想一下,再与这几年的经济工作部署结合起来看,然后再看看成绩单上的几个数据,包括工业产能利用率、企业资产负债率、商品房库存、市场主体数量、单位GDP能耗、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等,就可以大体找到其中的脉络了。

  让时光倒流一下

  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的翌日,阳光下对着长长的数字们,却忽然觉得,有必要去追溯一下20年前。那是1999年的冬季,中美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入世达成协议。

  那一年,中国的GDP是1.09万亿美元,美国是9.63万亿美元,我们是美国的1/9;

  那一年,中国的人均GDP是873.3美元,美国是3.45万美元,我们是美国的1/40;

  那一年,我们的外贸进出口连美国的1/10都不到,别说它来把你当战略对手,就算你主动想打贸易战,人家也会轻蔑地掂掂你的分量够不够。

  而那时候,也有不少人质疑入世协议,担心对中国的挑战能否承受,害怕打开国门会丢盔弃甲。20年过去了,回首烟波卷夕阳,今天我们的人均GDP已经站上1万美元的台阶,还会有谁怀疑当年入世的正确性呢?

  面对昨日刚签署的协议,相信今天也同样会有疑虑,会有担忧,会有害怕。当您有这样的情绪的时候,不妨回首一下当年,不妨想想现在这句掷地有声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过去那么蜿蜒、崎岖、险峻,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如今“有时云与高峰匹”,亦“有时峰与晴云敌”,还是那句话,焦虑的不该是我们。签署仪式为什么热闹,是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来安慰自己。而我们只要以此为契机,默默地深化改革开放就好了。

  让时光再回流一下,回到一个月前,大家看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作着种种解读。如今年度数据出来了,于是,很多问题、很多提法得到了验证。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对照,就能更深刻地理解2020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比如,要用新发展理念看待增长,把民生放到衡量小康更重要的位置,通过三大攻坚战补上小康短板,通过宏观调控把稳方向,瞄准高质量发展布局长远,通过体制改革夯实基础,等等。想一想,看一看,理解上豁然开朗了,前景也就豁然开朗了。

  作者:董煜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