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经济战“疫”录:“六稳”后再提“六保” 中国经济强化底线思维

经济战“疫”录:“六稳”后再提“六保” 中国经济强化底线思维

2020年04月20日 19:1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经济战“疫”录:“六稳”后再提“六保” 中国经济强化底线思维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继“六稳”之后,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首次提出“六保”,这一新表述有何深意?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中,不难看出眼下挑战之艰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在未来经济冲击还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把“六保”作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工作压力减轻,也并非调低目标的体现,其重点在于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

  上述思路,在就业这一“六稳”与“六保”的交集上可见一斑。

  疫情期间许多行业受到冲击,对就业造成一系列阶段性困难。尽管5.9%的3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付凌晖直言,当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他介绍,3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就业人员规模比1月份下降6%以上,约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全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和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旦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不仅会体现为经济危机,还有可能体现为社会危机。”刘元春强调,因此当前要把保就业、稳就业作为政策性目标,且必须充分认识到完成该任务的严峻性。

  牢固的经济基础是就业问题的“底盘”。面对冲击,唯有保护居民、企业、政府不受到持久性伤害,才能最大限度保存经济再生能力,这也是“六保”目的之所在。

  正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所言,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问题要保障,收入才能稳定,后续消费回补才有空间;企业不因疫情短期冲击而破产离开市场,在产业链稳定基础上,未来恢复供给才不会有新的障碍;在疫情带来财政减收的情况下,唯有基层政府运转得力,才能有效解决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中的具体问题,疏通经济回补的毛细血管。

  此外,“六保”还提及粮食能源安全。在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扩大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安全,这亦是强化底线思维,保持经济再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六稳”之后又有“六保”,相关目标任务应如何实现?对此,政治局会议给出了长短相济的答案。

  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明确提及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货币政策方面则提出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记者表示,“六保”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础,是实现“六稳”的前提保障。因此,下阶段宏观政策要更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并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诸建芳表示,在疫情对经济造成显著负面冲击下,既需要一揽子逆周期宏观对冲政策稳定总需求,更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也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相符。(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