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散“鸳鸯”也赚钱 拆散一对最高收费500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拆散“鸳鸯”也赚钱 拆散一对最高收费500元
2009年11月01日 14:4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红娘”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如今大批的婚介公司、网络红娘仍然乐此不疲为有情人牵线搭桥,在这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行业中奋战;然而有人相爱就有人分手,有人冒着承担“拆散鸳鸯”的恶名,竟然做起了“分手代理”的生意,这个行当最早出现在王朔的小说《顽主》的“三T公司”的业务中,当年的戏谑如今竟然成了现实,无论这些创业者在这片崭新蓝海能否成功生存壮大,他们的勇气总是令人钦佩。

  拆散一对最高收费500元

  据了解,目前“分手代理”公司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在网上更是可以轻易找到。记者在网上搜寻到北京一家做“分手代理”的公司,公司负责人小林直言告诉记者,他是兼职做这个代理的,他的正差是心理咨询师。

  从今年初他开始做分手代理,最初只是因为好玩,因为当时南方已经出现了这种新鲜行业,据说生意还不错,小林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因为是学心理咨询的,所以他认为在帮人处理分手的事情上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起码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对方减少分手造成的感情痛苦。

  事实证明,小林的专业技能帮了他不小的忙,在他不到一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成功拆散多对鸳鸯,对于具体数字,他表示不方便透露。小林告诉记者,他接一单生意收费50元到500元不等,收费最高的是面对面去告诉对方分手的消息,同时进行解释、劝解、安慰,这个方式通常效果比较好,所以收费最高,但也有人请他用写邮件方式,或者是短信,或者是QQ提出分手,费用就相对低些。

  小林常会建议客人采用当面的方式,一方面是为自己利润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分手是件严肃的事,不应该太简单草率。

  生意时有时无 收入仅够生活

  对于“分手代理”这个新职业,很多人本着中国传统“劝合不劝分”的观念,还抱有一定成见甚至反感,对此“分手代理”有着自己的见解。记者在一家分手代理网站上看到这样的广告语:“谢谢你以前对我的爱护、 照顾,谢谢你对我的宠爱,但是我们已经走到爱情的尽头,这是个无言的结局。我无意伤害你,我不知道要怎么对你说,因为说好不分手的,可是,真的很对不起,对不起……”

  小林解释道,总有一些人会因为某些原因对“分手”难以启齿,又不方便找朋友亲人代替,此时,当“分手代理”以一种“专业”身份介入,原本尴尬的分手就会显得很自然、方便。他认为“强扭的瓜不甜”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生活,作为“分手代理”,就是要减轻发生在恋人情侣之间貌合神离的痛苦。小林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分手业务都会接受,他们有三条原则:一是已婚的不接;二是涉及金钱纠纷的不接;三是绝对不会帮助客户欺骗对方。

  小林表示,公司目前只他一人,生意时有时无,仅靠这个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是他相信随着人们对这个新鲜行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前景应该不错。

  “死玫瑰”成分手礼物

  记者还发现,网上的一些分手代理公司并不像小林那样出头露面帮人分手,而是采用替人送分手礼物这样一种委婉的方式传达分手消息,而这种特殊的分手礼物就是——死玫瑰。

  在几家淘宝网店,记者看到了这种死玫瑰,灰黑色枯萎的玫瑰花躺在精美的礼品盒中,看上去相当诡异,这种花价格不菲,一朵大约要18元到20元,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她用特别的烘制程序让红玫瑰花在绽放之前就枯萎,这样花瓣不会掉落破碎,保持时间长。

  死玫瑰做分手礼物这种方式据说是十多年前从智利的一家花店开始出现并在国外流行起来,如今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也越来越被人熟知,如果谁接到一束死玫瑰,那么就是情人的分手“花语”。据说人们对死玫瑰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样避免见面少了伤感和冲突,有人却认为这样分手未免太不负责任,甚至认为死玫瑰像是诅咒。

  据淘宝店主说,要求送死玫瑰的订单虽说业务量并不大,但是正在增加,说明还是有不少年轻人认可这种分手方式。

  专家点评

  高级投资经理 席永刚

  商业创意指数:3.5

  产品技术指数:3

  市场潜力指数:3.5

  盈利能力指数:3

  团队能力指数:3

  一句话建议

  让专业人士帮忙解决个人的心理、婚恋问题,已经普遍为人们接受,心理咨询、婚恋市场目前发展趋势良好,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里进行“红海”创业或者寻找一片“蓝海”创业都还有很多机会,文中从一个“分手代理”这个特别的切入点创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具体到业务发展来看,如果单纯是做一般的“分手代理”,由于附加值有限,客户需求也相对简单,所以市场空间也比较有限,相比较来说,心理咨询尤其是结合婚姻的深度咨询、心理辅导业务,更有附加价值,也有更丰富的需求空间。另外,创业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创业者全心投入,只有“专注”才有可能深刻理解所从事行业的规律,从而发现“蓝海”,创新成功。

  本报记者 张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