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触底反弹徘徊2600点 基民坚持还是减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股市触底反弹徘徊2600点 基民坚持还是减持?
2009年05月23日 08: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股市触底反弹,对于刚刚经受大熊市折磨的基金投资者来说,无疑点燃了他们新的希望。2009年以来,持续攀升的基金开户数与新基金募集规模昭示着基金重新受到投资者关注。然而,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山车”、饱受创伤之后,基民们究竟是该选择“坚守”还是“撤退”?

  赎回者:无奈认输出局

  “为了孩子,只能认输出局。”指了指隆起的肚子,周征无奈地告诉记者,2009年初,股市刚见起色时,周征赎回了她那只持有仅一年且深套其中的基金。

  在目前的基金投资者群体中,像周征这样,在2007年牛市迈向顶峰时入市的人占据了相当大比例。对他们来说,基金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2008年的大熊市更令人刻骨难忘,就算股市触底反弹已近60%,还有很多基民在苦苦守候着拿回本金的那一天。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等不到那一天就选择了赎回。

  今年30岁的基民周征在2007年8月结的婚,当时股市正在热火朝天地向6000点迈进。耳边充斥着“买基金赚大钱”故事的她,头脑发热地将结婚收的6万块“份儿钱”交给了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伴随着股市冲至顶点后直线滑落,这只基金成了周征心里的一块心病。

  从一开始的天天看净值,到后来看也不敢看,被深度套牢的她只能选择继续持有,等待解套的那一天。但2008年下半年,周征工作的公关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裁员,只有本科学历的周征首当其冲。失业在家的周征选择怀孕生子,但日渐增长的开销使小家庭入不敷出,迫不得已,春节之后她只能赎回了唯一的金融资产,但投入的6万块钱只拿回了3万多。

  随着股市自2008年11月开始触底反弹,偏股型基金的净值普遍有所回升,但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大面积赎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以来赎回偏股型基金的投资者大部分是被动赎回,要么是用于买车、买房,要么是金融危机导致收入下降。

  基金一季报数据也显示,尽管2009年一季度基金整体遭遇净赎回,但赎回占比最大的却是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净赎回分别只有191.19亿份和73.41亿份,赎回比例为1.78%和1.27%。

  坚守者:“总有一天会回本”

  “我2007年5块5买的基金,现在还不到4块,反正也不用钱,还是放着吧,总有一天会回本的。”基民小吴的话代表了目前大部分基金持有人的心态。对于他们来说,目前的亏损只能算浮亏,只要没有赎回就不会兑现,而经济复苏的种种迹象给了他们回本的信心。“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股市不是一直在涨么,回本还是有希望的,这时候要是赎回还为时尚早。”小吴充满信心地说。

  从历史经验来看,对于曾经套牢的基民来说,一般当基金净值回到投资者的买入成本之上,赎回潮才会应运而生。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曾出现过一波赎回潮,份额规模一个季度下降了10%。当时正值牛市之初,大量基金净值回到面值以上,套牢许久的基民纷纷选择落袋为安。

  “经历了大牛市和大熊市之后,基金投资者的心态按理说应该更成熟一些,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也应该更深入一些。但贪婪和恐惧都是人性使然,即使基金公司一直在搞投资者教育,但市场好了基民蜂拥而至,回本后落袋为安的趋势很难改变。”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表示。

  不过,对于一些坚持定期定投的投资者而言,大熊市过后的股市反弹,已经让不少人尝到了赚钱的滋味。

  基民小尚就是2008年年中开始的基金定投,尽管所选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表现并不抢眼,如果当初一次性买入,持有到现在依然亏钱。“但我采取定期定投,尽管最初的3个月净值一路下滑,跌幅差不多有50%了,但摊低了我的成本。随着股市反弹,从去年11月净值就开始上涨,最近我一查账户,竟然已经赚钱了。”

  小尚表示,基金定投也有学问。选择一只风格鲜明稳定的基金,不因市场波动剧烈停止定投,考察不同基金的费用水平,都能使定投的效果更加显著。

  “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在古今中外的各个市场都普遍存在,不可能要求国内基民在短时间内就成熟到基金公司希望的不追涨杀跌、长期持有基金的程度。与其说让基民对基金忠诚,不如教会他们正确的投资方法。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像资产配置、定期定投这样的方法,才是衡量基民是否成熟的标志。”任瞳分析认为。

  刘奶奶:忽悠营销害死人

  与成熟市场不同,中国数以亿计的基民中,老年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很多人是青睐偏股型基金的“活跃型”基民。经历了熊市考验之后,亏了钱的老年基民有着怎样的心态?

  “我得了疯牛病,还没打疫苗!”2007年底的北京金博会上,刘奶奶亢奋的神情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年逾古稀的老人家手握多只股票型基金,光在华夏红利一只基金上就赚了几十万。春风得意的老太太四处旅游,还经常给亲戚朋友指点基金投资。

  但当中国证券报记者再次联系到刘奶奶,曾经的亢奋早已不再。“现在我大部分的钱都存在银行,基金对我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平淡的语气中,刘奶奶的话里透着淡淡的失落。

  刘奶奶其实算是精明认真的基金投资者。为了对得起近百万元的基金投资,老人家坚持每天做剪报,从宏观经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到各基金的净值表现,积累下来已经有好几大本了。

  然而,花了大量心血买的基金在2008年却带给她挥之不去的心痛,两件事最终令她失去了对基金的信心。“2008年初,其实我已经赎回了大部分基金,有运气成分,也有剪报的功劳。但后来我又忍不住进去了,这下的损失可不小。”

  刘奶奶只投资偏股型基金,2007年的大牛市让她获利丰厚,2008年初的成功逃顶更使她信心倍增。但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最终令2008年试图抄底的人最终领教了系统性风险的巨大威力。一次看似简单的抄底,让刘奶奶倒在了黎明到来之前。

  更令老人家伤心的是基金公司的忽悠。2007年9月,刘奶奶抵御不住基金公司的营销攻势,认购了一家知名基金公司的新基金。“这家公司的基金我之前就有,表现很好,本着信任我投了10多万,结果比例配售下来才有1万多的份额,一直拿到现在。”但就是这区区1万多的基金,把刘奶奶套到现在。“损失倒是其次,关键是让我觉得基金公司不负责任,哪能在股市顶点时向投资者推荐股票基金?”刘奶奶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老人家把大部分的钱都存在了银行,一位曾经忠实的基金投资者回归了银行储蓄。“我已经60多岁了,不像你们年轻人,有青春可以挥霍。虽然现在还身体健康,但保不齐什么时候就需要钱治病。基金的风险太大,我的‘老春’再不能被基金耽误。”

  实际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推荐是国际通行做法。但在国内,基金公司并未对这一细分市场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使不少老年投资者蒙受损失。

  对此,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国内的确存在一批老年基金投资者,他们理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养老,很多人还帮着孩子打理财产,所以风险承受能力不一定和年龄挂钩。“对于这类投资者,目前仅靠基金公司很难服务得特别细致,可能需要和银行渠道合作才能有的放矢。当然,基金公司可以在产品设计上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老年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余喆)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