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体育产业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体育产业发展
2010年03月04日 10:1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已通过国务院审批,进入最后修改阶段,近期有望公布。

  “从国家层面上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规划,这表明我国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之间的观念转变已经成熟,事业体制与产业体制可以同步发展。”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副院长陈少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商业认知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或将以此为契机迎来新发展。体育产业覆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外围产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第三产业,而且对制造业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产业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

  然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体育产业才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较为完善的体育行业制度。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与国外相比差别很大,主要是赛事的商业价值很低。比如在中超联赛中,传媒的收入占比几乎没有,而国外的传媒能占到赛事收入的50%。”陈少峰说,在我国有价值的联赛中知识产权很少,体育产业中很多方面的收入都很低。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而美国体育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占11%,我国的体育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

  当然,差距越大,其开发潜力自然也会越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速将不会低于15%。但是目前仍然处于胚胎期的中国体育产业存在众多问题,对其发展形成了阻碍。

  “管办不分”的积弊

  在众多问题中,管理体制问题可谓根深蒂固。长久以来,体育一直被看做事业来发展,并没有上升到产业层次。然而时至今日,发展体育运动不再是仅仅为了增强体质,更重要的目的是创造经济价值。

  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一直处于管办不分的尴尬局面,体育产业上的一切行为从投入到运营再到管理都是国家政府在一手操办,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投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对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形成了阻碍。

  “体育产业行政管理的比重太大。”陈少峰表示,以足球为例,中国足协应该与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分割开,足协应该成为民间组织,把现有的行政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二是民间资源的互相合作,三是商业管理。凡是商业活动,政府应该充当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不应该参与到活动当中,否则商业活动就变成了行政管理。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张晖明也表示,在中国,比赛的审批和管理都掌握在体育行政部门手中。如果不改革这种管理体制,体育竞技资源很难释放到市场上,社会资本也无法进入,资源优势也就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此前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曾专门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应当顺应目前中国各项改革的基本精神,创造服务型政府。如果政府只参与政策层面和监管层面的工作,就更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是由体育总局及其所属中心之外的单位主办的职业联赛,并且由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来进行赛事的组织、运营和推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突破,是值得仿效和推广的。

  市场是产业化之根

  此外,市场化程度低同样是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据不完全估算,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容量初步预测为2万亿元。对于一个产业的成功而言,能否成功地走向市场化尤为重要。巨大的市场前景需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去挖掘。

  “以往我国都是以体育事业为主体,目的是满足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培育的都是些有希望拿金牌和奖牌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多是小众化、娱乐性差,在体育产业中占比不大的项目。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赛事在国内发育得并不好。”陈少峰表示。

  在美国的体育产业中,如NBA、棒球等都能独挡一面,而中国的乒乓球、武术等更多是以民间娱乐形态存在,产业化几乎为零。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市场上没有形成很好的商业模式,市场化低和商业价值低直接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地大力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许多企业和个人都从中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体育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没有成为产业,产业与事业的相互管理和互动还不明晰。”陈少峰说。(刘晓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