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集中增持护盘 股指再次面临抉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大股东集中增持护盘 股指再次面临抉择
2010年05月11日 09: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大盘持续下跌的趋势下,A股市场上大股东集中增持股票的现象重新上演。昨日市场上,发布了增持公告的海信电器强势涨停。国泰君安的研究结果显示,A股的两次大的增持高峰都是市场越低,增持数量越多。这次增持同样也引起市场的关注。不过,在私募人士看来,不排除会继续有公司选择增发的可能,但大规模的增持不会在眼下这个市场进行。“目前的增持,更多是信号作用,难以扭转大盘。”廖黎辉说,短期大盘不排除二次探底。

  产业资本出手“稳定”股价

  阳光私募空仓,散户跑路,公募杀跌。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终于坐不住了,短短几天,四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产业资本再次出手。

  前日,海信电器称,海信集团的一致行动人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7日增持241.93万股。此外,海信电子控股将根据市场情况,拟在未来1个月内继续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比例与本次已增持部分合计不超过总股本的2%。

  此前,建发股份、贵州茅台和飞乐音响也分别发布了增持公告。“控股股东本次增持正值茅台股价持续大幅下跌之后,有利于稳定投资者对公司和股价的信心。但计划增持比例不超过1%显然偏低,信号作用强于实际影响”。平安证券食品饮料高级研究员文献在报告中分析。

  申银万国分析师童驯分析贵州茅台的增持行为时表示,大股东象征性地增持4.16万股表示公司领导不希望股价继续大幅下挫。

  产业资本将规模增持?

  对于接连发生的上市公司增持行为,是否预示着新一轮的产业资本增持潮再起,市场人士的看法并不一致。

  “未来不排除会有别的上市公司有继续增持”。北京龙赢富泽投资总监童第轶表示,但他认为目前的增持更多属于“公关”性质。

  “目前市场还没有到大股东集中增持的时候,个别公司的动作只能解释为个别行为,有的公司为稳定股价、有的为再融资、定向增发时有不错的股价,目的各不相同。”深圳景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黎辉所持观点略有不同。

  根据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09年年底,静态来看,流通股中,产业资本占比将达到60%,即使考虑到相当部分国有股股东不减持,但是产业资本的权重占比仍然超过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散户。

  国泰君安指出,产业资本将决定未来市场的估值中枢,这是全流通后市场结构最大的变化。从04年以来的数据来看,A股市场共发生过两次增持高峰,第一次发生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其间上证指数波动区间在1000到2000之间,第二次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从5月开始),总体趋势是市场越低,增持数量越多。

  廖黎辉分析说,跌到一定程度,大股东对股票价格不满或者更有信心的时候都会出来增持,不过,大股东增持的信号意义更大。

  “大股东增持后,短线能卖出,所以长线也不会买太多。”廖黎辉分析说,进入全流通时代之后,产业资本主导着市场,但是,由于二级市场上一般市盈率高,产业资本能够在一级市场上以更低的价格进行一些并购重组等等的动作,就不会选择在二级市场上参与。

  A股仍难扭颓势?

  昨日,受欧洲7500亿欧元救助机制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频繁增持的影响,欧洲股市大幅高开,主要国家股指涨幅在4.5%以上,沪指早盘也一度反弹,随后在一些强势补跌带动下,走向颓势,临近午间收盘,触底反弹,午后延续上扬趋势,强势翻红,尾盘出现跳水一度翻绿。截至收盘,沪指涨0.39%,报2698.76点。

  欧洲的援助计划堪称史上最庞大的救助机制,主要由三部分资金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2500亿欧元。

  “外围市场的反弹与大股东在今天的盘面上都有所体现,增持有明显的信号,但就目前来说,两者都扭转不了大盘继续下跌的趋势”。昨日下午,童第轶分析,目前大股东的增持多少有点公关性质。

  童第轶分析,目前的市场要等政策信号尘埃落定,可能要到6月中旬5月的经济数据出来之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5月C PI可能会冲破4,大家害怕有更严厉的政策出来,6月中旬之后应该会更加明朗。

  “短期来看,指数的节奏不同,但是基本上是轮动杀跌,都在寻找自己的估值下线。就操作层面来看,要回避补跌类股票,仓位一定要低。宁肯不做也不要参与补跌股票,蓝筹可以适当突击一下,但也一般只是一到两天的行情”。

  廖黎辉也并不看好目前的市场。他认为很有可能二次探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