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消费者: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主动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亚洲消费者: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主动力
2009年11月11日 13:06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并显著地破坏了各国生产力。未来几年内,随着美欧国家修补金融系统和弥补财政赤字的艰难努力以及消费者的节衣缩食,全球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将会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即经济的复苏将十分疲弱。我们认为,亚洲的消费者将是带动下一个10年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动力。

  美欧消费者造就了全球高增长与大危机

  在过去10年里,美欧国家的消费者行为达到了几乎癫狂的状态,这种状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口总量计算,美国和欧洲共计7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1%;每年消费支出大约26万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支出的70%,占全球GDP的44%。美欧的消费年均增长3.2%,高于其年均2.5%的GDP增长率,直接拉动了全球年均4.5%增长中的3.0个百分点。

  亚洲的生产者生产出规模庞大的低成本产品,抑制了全球通胀压力,大大增加了信贷的可获得性,美欧负债消费成为“时髦”。亚洲的生产者通过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资金,再通过政府资本输出美欧金融市场,美欧政府将其转化为“国际钞票”,为美欧消费者购买亚洲商品提供信贷资金来源。美欧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FDI)输入新兴市场国家,攫取实业资本利润汇回本国支持消费者;通过其跨国银行的信贷输出或组合投资技巧,衍生新的金融资本利润支撑本国消费者。

  上述三个因素中,第一个是物流,后两者是资金流,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财务循环。全球经济形成了一种在失衡中的动态平衡。遗憾的是,该链条是脆弱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循环就会中断。美国底层消费者的“赖账”就是全球动态平衡链条上的“断裂点”。美国底层消费者其实是无辜的。经济学家告诉他们,房价总会上升,贷款初期可以不用还贷,房产升值后还可以抵押再贷,如此等等。但房价总是上升的假设非常虚幻,连经济学家们也被自己过于精巧的模型愚弄了。美国消费者“赖账”,房贷抵押债券贬值,金融机构投资亏损,雷曼破产,债券保险机构自身也难保,全球流动性冻结,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失衡”中的平衡链条全面断裂。这是一个逐级呈“几何级数”放大的过程。危机之中,不仅是失衡链条被打断,因为企业倒闭、金融体系受到破坏、大量金融财富消失,全球潜在的支出能力和产出水平出现下降,很多国家政治与社会都出现不安定因素。

  亚洲消费者有潜力接下美欧手中的接力棒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走在了十字路口:如何进一步突破危机造成的瓶颈,提高产出能力,提高经济增长水平,解决庞大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美欧消费者不再提前、超能力消费,谁能取代由此空缺下来的需求空间?答案在亚洲,即亚洲的消费者。

  亚洲人口规模是36亿人,几乎是美欧国家合计的5倍;只要人均消费提高一倍,就可以达到对欧美国家消费的10倍替代效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纷纷意识到过于依赖外需的脆弱性,加大了经济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着力提高居民消费的潜力。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努力,将对未来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对全球消费格局带来巨大变化。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其一,在不削弱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将财富从政府和企业手中向居民手中转移;其二,大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免除消费上的后顾之忧;其三,培育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让“出口创汇收入”、“财产性收入”留在本地,而不是被欧美金融资本掠走;其三,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占据国际生产价值链条上的高端,增强本地产品的竞争力;其四,在汇率机制上更为灵活完善,提高对外支付能力,让消费品带来的福利更多地为本区域分享,而非“勒紧腰带”补贴欧美国家,给本国留下“血汗”、“污染”和社会矛盾。

  新兴人口大国将是未来亚洲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将是未来亚洲消费的主力军,因为庞大的人口基础所带来的市场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不能相比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0年东亚和南亚中产阶层占全球人口的1.4%、占全球收入的2.1%;到2030年,该群体将占全球人口的8.9%、占全球收入的7.7%,增速将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增至5.2亿人,印度的中产阶级将达到5.83亿人。亚洲中产阶级的崛起,将成为该地区消费市场的主力。因此,尽管目前亚洲消费水平距离欧美尚有很大差距,但在欧美消费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亚洲的消费将成为未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以中国为例,私人消费市场经过近30年高速发展后已颇具规模。2008年中国内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35%(10年前只相当于12%)。即使扣除比较口径差异因素,两国零售市场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而且,多重因素决定未来中国内地的私人消费市场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一,近10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且有增长速度加快之势;其二,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消费加速增长及结构转型阶段;其三,城镇化率正在快速提高,1978年至2008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7.9%升至45.7%,并有可能于2015年超过50%,消费能力更强的城市消费正在成为主导;其四,近年来每年净增长700万人口,整体年龄趋于年轻,消费十分旺盛;其五,富裕及中产阶层越来越庞大,极大地推动私人消费市场的增长与结构升级。

  鉴于亚洲资源并不丰富,消费井喷的物质基础还需广大非洲、拉美资源的支持,需要继续保持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以换回这些初级产品。为此,有人质疑提高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之后,是否会削弱亚洲固有的“低成本”竞争力?我们认为不会。从相对GDP增长速度计算,再过10年,亚洲的人工成本仍然会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而且,亚洲技术研发能力也在持续改善。只要政策调整得当、措施有力,亚洲经济转向内需型发展模式是完全可能的。由消费内需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动力将更持久、增长更稳固。(宗良王家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本报专家组成员)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