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拳迎击欧洲债务危机 后续效果尚待观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球重拳迎击欧洲债务危机 后续效果尚待观察
2010年05月10日 15:54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呈现向其他欧元区国家蔓延的危险趋势,当地时间5月9日夜里到10日凌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西方经济体中央银行联手重拳出击,推出一套旨在维护欧洲和世界金融稳定的“组合拳”。

  一场全球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战役已全面打响。

  创建巨型稳定基金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经过长达11小时的“马拉松”会议之后,终于在5月10日凌晨宣布,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设立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其中,欧盟委员会将提供600亿欧元,欧元区16个成员国将通过双边担保融资440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2500亿欧元。

  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第二副首相兼经济和财政大臣埃莱娜·萨尔加多在会后说:“我们正在创建数额巨大的(稳定基金),以维护欧洲稳定。”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则表示,巨型稳定基金的推出,表明“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卫欧元”。欧盟成员国财长发表声明说:“今天,我们面临如此不同寻常的情况,为了确保金融稳定,这一救助机制将长期有效。”

  在2009年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比此前公布的更为严重。受此影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宣布下调其信用评级,由此点燃希腊债务危机导火索。在此后几个月里,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到5月2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反复磋商,推出一项为期三年、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救助希腊计划。但这项计划并未平息投资者对希腊可能出现“破产”的担忧,相反,市场关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一时间,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巨型稳定基金,主要就是为了平息投资者担忧,增强市场信心,避免危机进一步升级和蔓延。

  西方央行联手行动

  就在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创建巨型稳定基金的同时,欧元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和日本等主要西方经济体的央行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希腊债务危机。

  在10日凌晨,欧洲央行采取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决定从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政策好比金融危机保卫战中的“核选项”,是欧洲央行应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强大政策工具。

  根据相关条约,欧洲央行不能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或英格兰银行等西方经济体中央银行一样,直接购买政府国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欧洲央行不想就此“补贴”挥霍无度的欧元区成员国政府;二是担心大规模购买成员国政府债券,可能与欧洲央行维持欧元区物价稳定的核心目标形成冲突。正因如此,尽管此前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央行却尽力避免直接冲到应对危机的“最前线”。

  欧洲央行同时宣布,将恢复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系列非常规“救市”举措,包括以固定利率向金融机构提供三个月期和六个月期贷款等,以缓解流动性不足。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债务危机使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市场对美元资金需求显著上升。对此,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和日本央行当天也联合采取行动,向市场注入美元资金。

  美联储表示,西方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联手行动,主要是防止希腊债务危机波及其他市场和金融中心。

  后续效果尚待观察

  在当前希腊债务危机久拖不决的背景下,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西方经济体央行采取的上述措施,主要希望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增强投资者信心,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这些举措推出后,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二十国集团欢迎,全球金融市场也作出积极回应。其中,日本东京股市在上周大幅下跌后10日出现反弹;当天国际外汇市场上,此前受到重创的欧元汇率也有所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西方经济体央行采取的措施,向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即它们正在采取强有力应对措施,竭力避免更多欧元区成员国受到侵害,并尽一切可能将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和升级的威胁控制在萌芽状态。

  不过,从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市场信心恢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各方还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与此同时,对于最新“救市”举措可能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潜在影响,也须密切关注。

  从根本上说,欧洲债务危机暴露出了部分欧元区成员国经济缺乏竞争力的深层次矛盾,而危机不断恶化,则显示出欧元区成员国和欧洲央行等在协调应对成员国债务危机方面仍存在欠缺。

  要想确保欧元区“长治久安”,欧元区国家必须“标本兼治”,既要从眼前出发,竭力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更要从长远出发,增强欧元区经济竞争力,建立新的危机应对机制。(记者 明金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