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谢旭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访谢旭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08月27日 2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 中新社发 金立冬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七日电 题:专访谢旭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中新社记者 俞岚

  新中国六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全球各国中已是“坐三望二”。二00八年,中国一天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一九五二年全年。伴随GDP规模壮大的,是中国的财政实力。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今天在此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九五0年中国财政收入六十二亿元,二00八年这一数字跃升至六点一三万亿元,二00九年预算安排收入达到六点六二万亿元,六十年间增幅超过一千倍。

  从数据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在一甲子中不断跨跃新的台阶。从六十二亿元到突破一千亿元大关,中国用了二十八年;从一千亿元到一万亿元,用了二十一年;从一万亿元到六万亿元,仅仅用了九年。目前,中国一天的财政收入约为建国初期一九五0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谢旭人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健全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财政收入体系和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既是中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财力保障。从一九五0年的六十八亿元到二00八年的六点二六万亿元,二00九年预算安排七点六二万亿元,六十年间财政支出增长了一千一百二十倍。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财政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控一般性开支,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财政支出坚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以二00九年的预算安排为例,全国财政用在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为二点四六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二十五以上。

  谢旭人表示,今年,政府还将在全国一成的县市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年满六十周岁的参保农民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这位财长表示,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正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公共财政主要是要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财政、服务公共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保障民生的同时,谢旭人认为,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机抉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调控宏观上主要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经济,微观上直接干预企业的利润分配等活动,同时通过财政预算平衡,促进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实行“分灶吃饭”、“放权让利”等,财政政策激发了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帮助中国控制了经济过热,此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企稳回升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六十年的摸索,如今,中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中已更为得心应手。谢旭人说,中国不仅有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经验,也有治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成功尝试,财政部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完)

【编辑:宋方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