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民间投资"开闸" "20条"新政有望年内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为民间投资"开闸" "20条"新政有望年内出台
2009年09月03日 15:42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政府4万亿天量投资对经济拉动效用开始递减之际,意在为民间投资“开闸”,酝酿将其作为拉动下一轮投资增长生力军的新政正在加紧推进中,消息人士透露,《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即鼓励民间投资20条(下称“20条”),已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按照惯例,如无意外,这一文件有望于年内出台。

  投资空间更大

  打破垄断成为“20条”为民间投资树起的一面大旗。

  2005年2月,国务院3号文件(即“非公36条”)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行业和公用事业领域。不过,“基本上没有实质的进展。”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接受媒体采访指出。

  相比“非公36条”,“20条”有望出现重大突破。

  据了解,“20条”草案第一部分内容锁定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上,提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放宽股比限制,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在民资的市场准入范围上,“20条”给出“粗线条”框架———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领域五大领域。

  为保障民间投资的更大空间,“20条”同时提出,要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缩小核准范围,减少核准事项,下放核准权限,规范备案管理。对不需政府核准的民间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管理,但严禁以备案名义实行变相审批。

  金融领域“解禁”

  “20条”提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无疑是为民营经济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研究制定《放贷人条例》也被写入‘20条’草稿”,知情人士透露。据了解,此举意在突破禁区,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定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民间借贷的界限;赋予借贷主体及其行为应有的法律地位,使民间借贷阳光化。

  “如果《放贷人条例》出台,允许个人注册从事放贷业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都可开办借贷业务。一则打破目前信贷市场所有资源都被银行垄断的局面,二则是大量地下钱庄‘阳光化’,有利于国家全面掌握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接受记者采访提出。

  民间金融和民企融资需求也有望通过“20条”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20条”提出,要依法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地方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而现有的大型金融机构,也要将贷款总规模的一定比例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监管部门要将此纳入银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享受税负减免

  “减轻民企经营税负”亦成为“20条”鼓励民企跑步前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知情人士透露,“20条”草稿中列入的减负政策,包括:民营企业利用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和技术研发,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抵免;民间投资用于国家鼓励类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时,减免征收进口关税,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民间投资项目,可以适当缩短其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民营企业为转化、引进科技成果而支付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生产成本,不受比例限制等。

  “20条”草稿同时还提出要合理利用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利益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资、联营和项目特许权经营等方式,参与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行业和领域的建设。

  -专家声音

  下轮投资增长要靠民资

  “启动民间投资,对增加下一阶段的投资意义重大。政府4万亿元投资应该投到能拉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产业链比较长的项目上,同时还要撬动民间投资。这种撬动,是10倍、20倍的撬动,4万亿元要撬动40万亿元、80万亿元,甚至更多才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陈乃醒

  “从可能性上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但上半年,政府刚刚放出去4万亿元,下半年政府的财力会非常紧张,需要民间投资来接棒。

  民营企业对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来消化;民营企业不光连着增长,还连着消费,只有就业增长了,消费才能增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沈明高

  -相关链接

  中国民间资本的“家底”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截止到2008年底,实体性民间资本大概有11万亿元。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存在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外汇等市场的虚拟性民间资本。总体来看,民间资本目前在垄断性行业中比重较低,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铁路、航空等行业中,民资占比都在10%以内。(记者 李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