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消费渐成经济信号 “淡季不淡”如何解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猪肉消费渐成经济信号 “淡季不淡”如何解读
2009年09月07日 17: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但记者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及出口贸易逐渐回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百姓消费信心增强。

  猪肉消费“淡季不淡”

  对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黄滩村养猪散户薛克永来说,今年8月的毛猪价格让他养猪又赚到了钱,他刚卖掉养了5个月的三头肥猪,纯收入480元。

  山东是我国的养猪大省,薛克永是其中一个普通养猪户。今年,他家养了2头母猪、13头肥猪,养猪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整体猪肉消费量下降,给这个农民家庭带来了一定影响。

  去年底以来,生猪价格一直徘徊在每公斤10元左右,突如其来的“猪流感”更使得猪肉价格陡降,那时毛猪每公斤才卖7.6元。“现在猪市行情好了,我感觉以后能挣钱,今年养两茬猪毛收入能达到3万元。”薛克永说,以前都是他主动去找猪贩,现在猪贩反过来经常给他打电话,还上门收购。

  在青岛市香港中路家乐福超市的肉品专柜前,十几位市民正在排队购买猪肉。市民张红梅说:“我和爱人都在企业上班,现在平均每隔一两天就来超市买肉,现在的肉价能够接受,而且经济形势好了,更敢放心吃肉了。”

  本来每年7、8月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但今年“淡季不淡”。业内专家分析,近期的猪肉涨价并不反常,跟经济持续回暖向好、需求量增加有很大关系,是一种“恢复性上涨”。

  危机中逆势增长

  猪肉产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产业,也是一个优势产业。我国肉类产量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居世界之首;其中2008年我国猪肉产量4620.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6%,猪肉行业的发展态势对世界肉类产业和结构及贸易经济的平稳性举足轻重。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猪肉8.2万吨,同比下降38.5%,出口金额为2.7亿多美元,同比下降2.9%,平均单价为3352.4美元/吨,同比增长57.8%。

  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在3日至4日举行的2009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上认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H1N1甲型流感等成为肉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对猪肉的需求量减少,但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5月,我国出口猪肉数量为3.6万吨,同比增长19.9%,出口金额为1.1亿多美元,同比增长13.7%。

  产品与技术创新成为我国肉类企业在危机中开拓国际市场的新途径。山东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的设计屠宰能力日加工生猪7.5万头,居世界第二位。公司副总裁张立峰在世界猪肉大会上说,近年来企业大力进行肉类精、深加工,将鲜猪骨开发出骨素、骨油、超微活性钙三种产品,使鲜骨实现3倍增值。

  消费信心高涨

  世界肉类组织主席帕屈克·摩尔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猪肉行业的架构、生产、贸易、价格和消费,但可喜的是全球肉类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都在上升。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农业展望报告,全球猪肉消费量预计将以每年近2%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将增长至3.2亿吨,涨幅为20%,其中猪肉消费量占37.5%。据估计,亚太地区猪肉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肉类。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在世界猪肉大会上说,2003年—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购买猪肉20公斤左右,农村为15公斤左右。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我国的猪肉生产和消费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多吃1公斤,就是130多万吨,所以正确引导消费很重要。”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说,伴随世界经济整体出现好转,对猪肉的需求量逐渐回升,我国扩大内需的刺激经济政策也会从餐饮等多方面拉动对猪肉消费的信心。

  中国畜牧协会猪业分会原副秘书长荆继忠认为,总体来讲,我国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主要靠内需拉动,如何扩大内需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随着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都在增强。 (记者王志、苏万明、潘林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