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信贷转让市场获批 PK私下交易效果难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国信贷转让市场获批 PK私下交易效果难料
2010年02月08日 10: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信贷日渐收紧的政策环境下,1月份银行信贷转让的规模大增,而监管层一直在推动的全国性信贷资产转让市场也就应运而生。央行上海总部人士对外表示,建立全国性的信贷转让市场已获得央行总行批复,外汇交易中心正在建系统,预计春节后就能挂出来,目前系统已开始模拟运行。

  信贷转让目前基本都是银行同业间私下进行,在信息透明、完整和价格溢价方面都存在弊端。但该市场出来后,虽然能加大交易的透明度和信息完整度,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但能否大幅取代现用的私下交易模式,则存在很多变数。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深圳首个在全国推出信贷转让平台,设立两个月来尚无一单信贷资产转让交易。

  信贷转让市场时机已到来

  去年年底,监管层连发三份文件监管银行信贷资产的转让方式。前两份文件对银行、信托合作的信贷理财模式进行了规范。按照新规定,银信合作开发的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这意味着银行通过信贷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挪移到资产表外的动作被规范。后一份文件则规范了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形式的信贷转让形式,这种形式被称为“双买断”。在此交易模式下,买卖双方都不会把信贷资产统计在表内,因此能够规避信贷规模调控。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这两种信贷腾挪方式在2009年被银行普遍采用。而今年信贷收紧措施比往年预期来得早,银行优化自身信贷结构需求也将强烈。此时建立信贷资产转让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信贷理财本身源于资产证券化不发达的现状,而要杜绝表外贷款,监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建立信贷资产转让平台,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

  中国银行战略研究部主管宗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分析2010年银行信贷收缩预期已经形成,银行出于流动性调节和信贷资产优化的考虑,必须要对其中部分资产进行转让,以腾出信贷空间。建立信贷转让市场以解决相应需求,将会是一个趋势。

  系统已开始模拟运行

  而从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工作会议上透露信息显示,信贷转让市场已得到央行总行的批复,目前正在建系统,预计春节后有望挂牌交易。该消息也得到了央行上海总部人士证实。据悉,该信贷转让平台将放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目前系统已开始模拟运行。

  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提供交易平台,也提供信息、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服务,总部位于上海,主要市场成员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券商、财务公司等几乎国内所有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

  外汇交易中心人士曾对外表示,将信贷转让平台放在外汇交易中心,不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只是在现有债券、外汇等品种之外增加新的金融标的而已。交易中心只要在现有交易系统上再进行扩展,增加另一个大的交易模块即可实现。

  明确交易规则很关键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有了信贷资产转让市场,能加大交易的透明度和信息完整度,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使得价格更趋合理。银行通过贷款转让,不仅可以满足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需要,更使银行能有效扩充收入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之前信贷转让都是银行同业间私下进行,在信息透明、完整和价格溢价方面都存在弊端。

  但私下交易也有很多好处,如客户信息不容易被泄露,银行的信贷计划不容易被暴露,而流程也更简单。此前,深圳首个在全国推出信贷转让平台,设立两个月来尚无一单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但当地银行则在私下交易了大笔信贷。

  深圳某银行投行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没有标准,是此类平台的致命弱点”。举例说,A银行欲卖断信贷资产,B银行如接盘就需进行风险评判,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另外,其转让价格没有标准化,价高者可能是原价转让,价低者可能仅以成本价卖出。

  外汇交易中心上述人士也指出,银行贷款转让业务还缺少相关制度框架,没有一个明晰的管理办法,交易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没法明确。因此,在搭建平台的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将交易程序、抵押品处理、税收安排等细节进一步明确。

  郭田勇也指出,信贷资产转让专业化市场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资产转让的透明度仍有待提高,非标准化产品的特征也使信贷资产的定价仍存在一定难度。信贷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更需要统一交易规则的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 ( 王梅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