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扩容“外脑”“临危受命”意在宏调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央行扩容“外脑”“临危受命”意在宏调
2010年03月30日 08:29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组成人员名单,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樊纲离任,周其仁、夏斌和李稻葵成为新一届委员。央行新闻处称,经国务院批准,任命周其仁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增补夏斌、李稻葵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据了解,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而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此前每届都有一位外部金融专家委员,分别是黄达、余永定、李扬、樊纲。

  2010年是中国经济颇为复杂的一年,什么时候调存款准备金率,什么时候加息都在考验着央行的智慧,有关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引进3名外部金融专家有利于把握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宏调难题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增强了国内风险防范的难度,日前召开的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及工具研究。据悉,人民银行研究系统2010年将重点关注四方面内容: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和我国宏观经济走向,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及工具研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加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紧密结合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加强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及时跟踪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加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重点问题研究,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改革与合作、全球经济发展及其再平衡、区域金融合作、宏观审慎管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的研究。

  而这4个领域的研究,都与引进的3位金融专家的研究领域相契合。根据央行公布的简历,周其仁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夏斌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硕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夏斌的专长;李稻葵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委员会委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司金融和中国经济。

  昨日,3位委员之一的李稻葵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设立3个委员是非常重要的,他也很高兴能有此殊荣。不过,这也意味着他们今后的担子更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出现了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可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效率,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是有利的。

  临危受命

  正如李稻葵所说,他们现在上任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间”,虽然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但在这期间暴露出很多新问题。此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需要国内学者认真关注。

  李稻葵对记者说,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目前中国经济最危险的就是资产泡沫预期在不断增强,这其中包括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如果这一预期有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可能重蹈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覆辙。

  此外,李稻葵也认为,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中国在面对国际压力的时候如何决策关系到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他表示,目前中国要坚持人民币汇率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人民币升值已经无法避免。

  袁钢明则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表示,地产泡沫、CPI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将是三位委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且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最要紧的两个问题。

  袁钢明表示,去年国家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保持经济增长上,没想到房地产“异军突起”,和危机前相比,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存在泡沫,而目前有些行业仍然没有复苏。国家现在要一手抑制地产泡沫,一手调整结构,这就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考验。

  “如果现在加息,很多还没有复苏的产业将遭受巨大打击,如果不加息,信贷规模增加还将推高房地产价格。”袁钢明表示,央行目前处于两难境地。

  此外,他认为,CP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也将困扰决策层。袁钢明表示,目前国家3月份CPI的涨幅是不超过3%,但在他看来这个目标太低,如果经济部门一味地去完成这个目标,我国经济复苏势头会受到影响。

  对此,李稻葵的看法是,不断根据通胀形势和通胀预期来调整货币政策,用加息应对通胀是对的,但不仅要看CPI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还要看通胀预期,关注公众情绪的波动,时间点选择很重要。(马继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