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未进入贸易逆差时代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并未进入贸易逆差时代
2010年04月12日 10:42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3月份,我国外贸出现72.4亿美元的逆差,中止了自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

  “中国从此将进入贸易逆差时代?”6年来首次月度逆差,让这样的疑问颇具关注度。但包括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内的人士均认为,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自然会形成贸易顺差结构,“贸易逆差是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长期趋势”。

  6年首次月度逆差

  进口猛增成主要原因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1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中国外贸6年来首次出现月度逆差。

  事实上,早在上个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均在公开场合透露了这一可能性。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国内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带动进口快速增长,同时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商务部第一时间进行解读时,如此分析出现逆差的原因。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大宗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也是出现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汽车等大宗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

  “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长太快,”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能华预计,我国二季度出口逐步回落至15%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进口依然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不过,三季度后,随着低基数效应逐步消失,进口增幅将逐步回落。

  刘能华认为,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将导致年内顺差收窄,一些月份仍有可能出现逆差。

  中国进入逆差时代?

  逆差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减少近八成。海关总署公布数据后,一些人开始担忧,“中国从此将进入贸易逆差时代”?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文章中指出,中国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刚刚过3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正是需要积累财富的时候,再加上鲜明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自然会形成贸易顺差结构。他认为,“即使出现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的暂时现象”。

  陈德铭的观点与孙立坚相同。“贸易逆差是中国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现象,并不是长期趋势。”

  “3月份的逆差并不能反映现阶段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孙立坚认为,目前欧美经济复苏的节奏较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危机后原本美国消费者普遍发生的消费偏好转变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的“潜在市场力量”没有充分体现。

  此外,中国政府采取的积极救市政策和“后危机时代”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促进了投资、住行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设备、生产零部件的大量进口。其中,有些是政府积极推进“海外采购”的结果。

  3月20日-30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白俄罗斯、芬兰、瑞典进行正式访问,共签署涉及经贸、能源、金融、环保、人文等多个领域的60份双边合作协议和文件,签约金额达180亿美元。

  贸易平衡

  中国无力应对大的逆差

  在顺差、逆差这类焦点词汇外,陈德铭强调,中国追求的是“贸易的平衡”。“中国无力应对大的贸易逆差,也不愿意手里拿着大量的外汇来等着别人贬值。”

  “建立在生产自己擅长东西然后进行自由国际贸易这种比较优势原理上的经济往来,客观上一定会产生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失衡是全人类分享财富的必然形式,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表现。”孙立坚在文章中如此分析各国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仍将形成顺差,但随着我国着力于“贸易平衡”,顺差规模将继续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也将趋于基本平衡。

  商务部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在2009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姚坚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将在稳定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备受关注的汇率问题,姚坚表示,在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减少,3月份出现逆差再次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贸易平衡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汇率,而是市场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