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我国CPI有望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二季度我国CPI有望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2010年04月16日 17:17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季度,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2.2%,呈温和上升态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研究认为,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望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但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初步预计上半年累计涨幅2.5%左右。

  食品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CPI构成的八大类商品包括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等。其中,食品类权重约占三分之一,对CPI的影响举足轻重。

  综合考虑到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生产和库存情况,以及蔬菜水果价格走势的季节性特点,特别是国家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二季度食品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认为,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库存充裕。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目前,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每吨分别低于国内市场860元、900元、1440元和100元。所以,国内粮食价格可以保持基本稳定。

  在食用油方面,据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增产4500万吨,增幅达21%,创历史新高。全球油料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后期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另外,我国大豆进口量在去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进口总量继续增加,1-3月累计进口1104万吨,同比增加8.8%。目前油脂加工企业原料和成品库存充裕。近年来国家对大豆、油菜子进行临时收储,掌握了大量库存,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后期食用油价格将在目前价位小幅波动。

  猪肉价格走势是研判食品价格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来,生猪出场价格持续走低,3月份平均比去年12月23日下降20%,集市超市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下降4.4%。目前已进入猪肉消费淡季,需求量明显下降。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措施后,预计后期猪肉零售价格将止跌回升。

  随着天气转暖,露地菜大量上市,前期高涨的鲜菜价格已出现回落,预计夏季菜价将继续下降。过去五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鲜菜价格4、5、6月份平均环比分别下跌4.7%、9.5%和7.8%。

  在谈到西南旱情对粮油价格的影响时,曹长庆表示,近期西南大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因受灾地区不是粮食和油料作物主产省,加之粮食、油料库存充足,旱情对国内粮食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影响较小。

  工业品价格稳中下降 能源资源价格调整“可控”

  我国绝大部分产品,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市场竞争充分,有利于制约价格上涨。

  今年1—3月份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衣着、耐用消费品(包括家具,以及洗衣机、冰箱等家电)、轿车价格分别下降0.9%、2.3%和1.3%,家电、汽车、数码产品等工业消费品价格将稳中下降。

  在谈到水、电、油、天然气等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时,曹长庆说,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今年将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但他强调,“这种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是可控的”,且其占CPI权重较小,在出台调价措施时政府将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采取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缓解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降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不利影响

  发展改革委表示,当前,要按照中央部署,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要加强市场调控,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综合采取措施降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造成的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国将探索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工资等社会保障和救济标准与食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挂钩联动的调整机制,努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发展改革委认为,应重视西南旱情、低温天气等自然灾害对市场和物价的影响,加强灾区的物资调度,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努力保障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鲜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利用灾情投机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稳定市场预期。(江国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