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还有多远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还有多远
2010年05月26日 13: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酝酿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日前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众多长三角研究专家表示,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在《规划》的推动下,世界级城市群的实现并不遥远。

  “同城效应”日渐凸显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跨江跨海大桥……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已基本形成,“同城效应”日渐凸显。

  目前,沪宁、沪杭和杭宁三条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时快速交通圈,串联起长三角区域的3个中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而即将通车的沪宁、沪杭城际铁路则将使长三角城市群崛起为1小时都市群,“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沪崇启大桥的建设,则使长江北岸和杭州湾南岸城市与城市群域的核心贴得更近。”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加速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并且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性要素的全面一体化发展。

  在《规划》出台之前,长三角两省一市即在制度层面形成了一套协作机制,努力寻求体制与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区域内各职能部门更是在经济、金融、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等多项专业领域广泛合作,在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统一大市场发展、建设长三角信用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规划》的出台,无疑会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速一体化步伐。”郁鸿胜说。

  离世界级还有多远

  尽管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差距仍然存在。

  当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有美国的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

  “这些地区不仅是各国的经济增长极,其运行机制、发展形态、空间构架等都有值得长三角城市群借鉴的独到之处。”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说。

  在沈玉芳看来,世界级城市群通常有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实现共赢;有着分工明确的产业协作体系,以发挥城市间的互补性。“虽然长三角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协作机制,但由于整体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各自为政、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的问题一直存在。”沈玉芳说。

  此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粗放型经济仍占有较大比重,各城市经济增长仍基本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挺进世界级的步伐。

  “当然,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这些问题在未来将得到改观。”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

  加快培育副中心城市

  在众多专家眼中,《规划》的出台无疑为该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带来重大机遇。“当然,仅有《规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郁鸿胜表示,任何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期的产业积累和城市群内部能量的积聚。

  郁鸿胜建议,长三角地区应抓住《规划》出台的机遇,尽快制定落实方案,并实行规范化、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加大规划的实施力度。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周世峰则认为,配合《规划》实施,长三角地区还应加快副中心城市的培育。

  “一个成熟的城市群在中心城市下,往往还有若干个副中心城市,共同带动城市群发展。”周世峰说,上海是长三角最大的中心城市,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则为副中心城市,也应加强建设。另外,一些现实基础稍差,但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应加大培育力度,“如苏北、浙西,这些地区将是长三角未来的新经济增长极。”

  刘志彪表示,《规划》的具体实施应该和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上海以金融、商贸、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江苏、浙江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此外,郁鸿胜还建议加强跨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实现绿色增长。 (记者刘巍巍 李荣 黄深钢)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