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 货币政策现冲突信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 货币政策现冲突信号
2010年06月02日 08:1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央行于公开市场发行的150亿元1年期央票对应收益率上涨了逾8个基点,打破了此前连续19周的持平态势。由于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往往被当作利率的风向标,在市场加息预期逐渐减弱的情况下,1年期央票利率却意外上行,这种货币政策的冲突信号有些让人迷惑。对于近期会否加息,市场人士看法不一。

  -事件

  1年期央票利率上行打破19周持平态势

  央行公告显示,昨天,央行于公开市场通过招标发行的150亿元人民币1年期央票,发行价98.03元,对应收益率上涨逾8个基点至2.0096%,而此前,发行收益率自1月19日起已连续19周持平于1.9264%。28天期正回购则连续第五周暂停。

  同时,按照此前安排,本周四将发行3年期央票,上一期数量高达1200亿元,如果仍延续这一水平,本周1440亿元到期量将很快被对冲,目前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状态难以转变。分析人士称,1年期央票品种提升数量,也可为减少3年期央票品种的数量铺路。

  目前公开市场央票发行状态为周二发行1年期央票,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票和3年期央票,其中3年期品种暂定隔周发行。

  由于资金面明显吃紧,央行上周净投放1450亿元。在此前的13周里,央行公开市场除5月10日当周因准备金缴款转为净投放1520亿元外,其余12周均为净回笼,累计回收流动性近1.2万亿元。

  -解读

  意图:使收益率结构更趋合理

  市场人士认为,此前1年期央票利率偏低,吸引力有限,令需求低迷,此次上调主要还是为了调整收益率结构,使其更趋合理。

  分析人士同时指出,因中国银行巨额可转债启动发行,资金面吃紧,已令银行间7天期回购利率飙升到3%以上,央行目前并不需要釜底抽薪再回笼资金,而应考虑继续投放资金,以避免发生流动性恐慌。

  中金方面认为,由于外汇占款下降等原因,银行超储率的回升将是缓慢的,因此资金面偏紧的状态也不会很快缓解,加上其间的大盘转债申购,回购利率可能还会出现阶段性冲高。而回购利率保持在高位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导致1年期央票利率的上调以及3月期央票利率持续上调。

  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表示,他一直认为6月初央行会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上调1年定期存款利率的影响太大,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只能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以引导短期利率上升,释放出央行对通胀的态度”。

  关注:货币政策现冲突信号

  1年期央票利率往往被当作利率的风向标,其变动会向市场传递较强的政策信号,使市场产生加息或者降息的强烈预期。就在加息预期逐渐减弱的情况下,1年期央票利率却意外上行,这种货币政策的冲突信号可能会让市场产生迷惑。

  对于此次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是否为加息信号,市场人士大多认为,虽然目前CPI偏高,但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经济面临外需的不稳定性,所以目前并非加息的有利时机,这次1年期央票利率调整与加息关系不大。

  黄文涛表示,5月份CPI还会上行,7月份将达到全年高点。因此,管理通胀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下半年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正逐渐加大,央行不敢贸然加息,也不能过分回收已经趋紧的流动性,而提高1年央票利率或许是近期央行首选的调控手段。

  也有分析师表示,目前加息预期正进一步升温。宏源证券债券分析师武洪波表示,在今年累计3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连续多周净回笼下,近日银行间债市资金持续趋紧。理论上,1年期央票利率不能与1年定期存款利率很接近,而目前二者之间仅相差20多个基点,加息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预测:6月净投放概率较大

  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资金量将高达7800亿元,这能否使银行体系的资金紧张态势得以缓解?不断上涨的回购利率何时能够回落到历史平均水平?对此,目前市场依存有分歧。

  申银万国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6月资金面将逐步缓解,流动性收缩力度会放缓,央行有必要净投放资金以缓解市场资金的紧张。预计6月流动性的收缩力度会放缓,甚至会出现净投放。

  在6月央行公开市场出现净投放已是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一些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融资事宜成为影响资金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今天开始,400亿元中行转债开始申购,下周交行又将配股,接下来农行要IPO。中金方面预测,在近期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原先融出资金的基金和保险机构可能会因为积极参与中行转债的申购而“缺钱”,从而进一步拉高回购利率。(记者高晨)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