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股将率先回归A股 专家称可仿照紫金矿业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红筹股将率先回归A股 专家称可仿照紫金矿业
2009年08月07日 09:48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IPO、创业板陆续启动后,日前,市场把目光聚焦在了红筹股回归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酝酿已久的“国际板”上。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红筹股有可能作为“国际板”的一个组成部分率先作为试点在A股上市,而“国际板”的推出将视市场情况而定。

  此前一天,有媒体报道称,监管机构已敲定首批回归A股上市的红筹企业名单,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内返回内地上市。同时,上海市高层也表示,海外企业将会在明年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规划之一。此外,有消息称,中移动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在上海发行A股,并已选择由中金公司担任其承销商;汇丰控股目前已经敲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为其A股上市提供服务。

  “这一系列的信息释放出一个信号:即红筹回归和境外企业A股上市正在加快步伐。”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这样认为,如果红筹股先作为试点先在A股上市,根据试点的情况,再陆续推进“国际板”,因为监管部门目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红筹股的回归,在红筹股试点成功、主要红筹公司发行A股以后,再允许国外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这样一个步骤比较符合市场接受程度。“如果红筹股今年下半年能够顺利回归的话,明年外资企业登陆A股也有可能顺利推进,通过红筹股的顺利回归来积累经验,也不失为发展‘国际板’的有效途径。”

  “回归是一个大的趋势,大的方向。”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而对于回归时间的预测,他表示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具体研究。

  不过,他认为,红筹回归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时机比较成熟之时,市场承载能力符合红筹回归的要求;第二,市场结构完整性比较迫切;第三,市场比较稳定。

  “何时回归,我觉得还是应该看下半年的市场情况。”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如果市场平稳发展的话,我觉得下半年回归的可能性比较大。”

  他同时指出,红筹股回归,让它们在A股市场募集资金、挂牌交易,这也是在支持它们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让投资者享受优秀企业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至于该用何种方式回归,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回归的方式应该多元化,这样,投资者、融资者就可以有多一点的选择,“他们觉得哪种方式恰当,哪种方式符合规则,就选择哪种方式,可谓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李大霄则认为“可以仿照紫金矿业的模式”。

  2007年12月26日,紫金矿业颇受关注的0.1元面值发行A股方案顺利过会。对于习惯了1元面值发行A股的投资者来说,紫金矿业的方案无疑标志着新的发行模式出现。

  事实上,红筹股回归A股和境外企业A股上市的话题已经提出了多年。特别是在2007年6月,中国证监会曾向部分券商下发了《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为红筹股回归A股初步确定了门槛和规范。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红筹股“回归”的计划被无限期推迟。但据记者了解,红筹股公司A股上市的规章已基本制定完成,红筹回归已“时机成熟”。

  与此同时,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要求也推动“国际板”的进程。今年4月29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境外企业A股或许将很快启动。此后5月11日,上海对外发布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表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证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

  而上证所近年来一直在积极研究推进交易所的国际化发展,上证所研究中心总监胡汝银曾明确表示,上证所推国际板并不是偶然。上证所的目标是建设成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平台,国际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证所通过这样的发展,可以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投资者可以买卖全球的股票,进行全球的资产配置。

  为此,上证所也一直做着积极准备,今年5月上证所与纽约-泛欧交易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就有涉及国际板和境外ETF的相关内容。此外,交易所还在今年6月份推出了新版英文网站,并在此之前修订了英文版的上市规则。据了解,国际板的推出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

  有专家对此指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吸引外资企业与投资者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要求具有一个国际化的证券交易所,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业务比例日益提升的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红筹回归也有利于稳定指数,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侯捷宁 朱宝琛)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