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加码驰援“差钱”A股 市场影响或有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QFII加码驰援“差钱”A股 市场影响或有限
2009年10月12日 08:54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不应过分高估资金双向流动促进政策对中国股市的作用,股市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 资金面压力的对冲将压缩沪指反弹和下跌的空间,后市反复震荡的格局仍难以避免

  “黄金周”倏忽而过,资本市场的“黄金期”是否能强势登场?当股民还沉浸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强势反弹、一日破5线的惊喜之中,10月12日,中国A股将面临重大抉择:势如破竹还是迂回震荡,这是一个问题。资金面,或将成为左右股市发展的关键词。

  今日,日本股市因体育节休市;美国股市将因哥伦布日休市;加拿大将因感恩节而休市。在这三个市场“缺席”的情况下,A股能否独善其身?业内人士认为,资金面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仍是掌控A股方向的重要“舵手”,境外资本市场对A股影响较小。

  QFII提限:市场影响或有限

  10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一条关于“单家QFII投资额度上限提高至10亿美元”的消息,让不少股民振奋不已。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简化了投资额度申请程序和申请材料,便利相关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管理程序。鼓励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境内市场开展中长期证券投资,将单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调整至10亿美元,并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开放式中国基金等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本金锁定期缩短至3个月。

  国家外管局称,出台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跨境证券投资外汇管理,稳步推进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实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开放,引导资金有序、双向流动。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今年上半年国外直接投资量下降较大,外管局也希望此举能平衡资金流动的内外差距。

  “这项政策对股市是个利好消息,提高投资额度限制,等于降低了外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门槛,为资本市场开闸放水,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培育也有积极作用。”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不过,他也指出,不应过分高估了对中国股市的作用,股市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境外投资者热情并不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末,已批准76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QFII机构累计汇入资金138.46亿美元,共投资153.20亿美元,不过该数字仅占中国对QFII额度所定300亿美元额度的一半,境外投资者的热情并不高涨。

  郭田勇表示,这一方面与外管局谨慎操作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境外投资者全球范围内投资的理性选择。同时,我国未来经济积极向好,资本市场可能开设国际板,将进一步吸纳国际资本,降低QFII门槛顺应了这一趋势,也将推动相关的产品设计,以及金融交易制度创新。

  此外,外管局10月10日同时下发《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化了申请境外证券投资额度的程序,缩短流程;明确了余额管理原则;规定了可投资于监管部门许可的各类境外证券投资产品;还规定外管局有权调减两年内未能有效使用的投资额度。

  新增资金或将解忧

  尽管单家QFII投资额度上限提高了2亿美元,按实际投资额测算,乐观估计QFII总体可增资约40亿美元合300亿元人民币以下,但入市时间跨度较大,不确定因素多。对于股市动辄百亿的融资规模而言,不仅犹如杯水车薪且有远水难救近火之虑。但市场人士指出,好在四季度股市新增资金规模相对充足,这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趋紧的隐忧。

  据统计,目前,同时在售的偏股型新基金达到12只之多。按照2009年以来单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募资30亿元的规模估算,12只新基金发行,有望募集资金超过360亿元。

  其中,信达证券分析师刘景德指出,基金“一对多”开闸,首批60亿至100亿元资金可望10月中旬入市,而10月将是专户“一对多”入市的高峰。基金专户“一对多”资金大多是交给银行“打点”的大户资金,对市场来说,这部分资金是增量资金。

  截至目前,内地市场共有27只指数基金和7只ETF,资产净值分别约2100亿元和400亿元。指数型基金接连发行以及大批ETF的即将推出,都将给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目前正在募集的8只指数型基金募集金额虽然对A股的资金面支持有限,但会对市场信心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刘景德指出,这或是管理层“稳市”态度的一个体现。

  无论是新增QFII额度,还是即将杀入股市的基金团队,都将与主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扩容带来的资金面压力进行对冲。市场人士预计,这将压缩沪指反弹和下跌的空间,后市反复震荡的格局仍难以避免。(赵怡雯 李画)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