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七宗“最” 组织工作最混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七宗“最” 组织工作最混乱
2009年12月12日 10:21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场被称为自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次国际性会议,迄今已进程一半,各方期待的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尚未浮出水面,但在波澜不兴的水面之下,却是暗潮涌动,精彩纷呈。

  最扑朔迷离的泄密

  原本气氛凝重的气候大会,却以一场扑朔迷离的电子邮件泄密案开场。

  存放在西伯利亚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服务器上的3500多封电子邮件被神秘黑客捕获,并在哥本哈根大会前曝光。邮件显示,气候专家合谋操控科学数据,隐瞒对气候变化科学“不利的”研究。

  不管邮件泄密背后究竟是俄罗斯情报部门操纵,还是环保黑客的“杰作”,这场始料不及的“阴谋论”着实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费了不少口舌,在大会开幕仪式上,他足足花了5分钟,用浓重的印度英语解释“气候门”事件。

  最小题大做的提案

  每年的国际性大型会议,总有一些神通广大的记者能够提前搞到会议提案文本。这一回,英国《卫报》记者捅出个“丹麦提案”,在气候谈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这份由英国、美国和丹麦起草的提案将部分发展中国家列入“最脆弱国家”,单独设立减排目标,企图以此分裂发展中国家阵营。

  为此,气候大会官方不得不出面解释说,大会进程中,总有三四个不同文本的气候协议草案在谈判各方中传阅,交流意见,“丹麦提案”从来不是气候大会的正式草案。

  火药味最浓的交锋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一直被置于聚光灯的焦点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阵营的利益不同,中美在会场上也展开了正面交锋。

  会议第三天,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刚刚走下飞机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枪口对准中国,“公共资金,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公共资金,绝不会流向中国”。他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要求中国采取更大力度的减排目标。

  对此,中国毫不示弱。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当天下午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反驳,中国从来没想成为气候援助的受益国,反倒是发达国家应深刻地自我反省一下,为什么17年过去了,却仍不兑现其在公约中的资金承诺?第二天,“深刻地自我反省”一词成了西方媒体引用最多的语句之一。

  最火爆的新闻发布会

  在贝拉会议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气候变暖”的地方是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人头攒动,热岛效应急剧上升。

  中国代表团每天都在这里举行各种研讨会、吹风会和新闻发布会,房间虽然不小,但仍无法应对蜂拥而至的中外记者。离新闻发布会还有半个多小时,记者赶到时,却连脚也插不进去。屋外,还站着十几个焦急的中外记者,一位性急的外国摄像记者索性把摄像机举起来,借着高度从房间外拍摄起来。第二天,细心的新闻组在房间外的大屏幕电视上同步转播发布会的信号,终于使“人多地少”的矛盾稍稍缓解。

  最“抠门”的会议招待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记者参与过的诸多国际性会议中最“抠门”的一个,不仅没有礼品袋、公文包、纪念品,会场内所有的食物都得自掏腰包购买。想想几个月前的意大利八国峰会,还是在地震灾区召开,但丰盛的自助大餐、红酒、咖啡、甜点,随便吃喝。

  在眼下无节制消费甚至浪费而导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样的“抠门”却得到了所有记者和与会人士的支持。

  最慷慨的硬件设施

  在许多硬件设施上,哥本哈根大会却又显得非常慷慨。4500台笔记本电脑、清一色的联想IBM,免费供记者使用,还有几十台电脑装有话筒、摄像头和Skype软件,供记者打视频电话。每排记者席上都有激光打印机,随意打印材料。

  由展览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间,全部留给会场交流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舒适的沙发、温暖的灯光和环保主题强烈的布局,无处不让人感到主办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最混乱的组织工作

  原本能够容纳3500多名记者的新闻中心,却有1万多人申请采访。措手不及的主办方不得不在最后一天,停止记者证的发放,控制大会人数。领证时,几百名记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大门一道关,安检要排队,领证继续排队。

  最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居然连续3天被拒会场门外。根据大会程序,所有谈判代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都必须佩戴附有电子条形码的注册牌,进场和出场时都必须扫描条形码以确认权限。但是9日早上,当解振华戴着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胸牌进入贝拉中心时,却被拦了下来。这已是解振华连续第三天受阻了,而他的两张代表证都被安检没收了。主办方至今仍未找到被拒的技术原因到底在哪里。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1日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