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公私”不同 每2.5天一位基金经理跳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基金业“公私”不同 每2.5天一位基金经理跳槽
2009年11月26日 14:36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50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涉及的基金约占年初基金总数的34%引起业内的一片哗然,明星经理的离职已经对基金公司造成了不小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公私”待遇不同是基金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每2.5天一位基金经理跳槽

  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至10月底,2009年以来共有150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涉及的基金约占年初基金总数的34%,相当于每3只基金中已经有1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

  在跳槽名单里,有一些是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加盟新锐基金公司任职投资总监。如民生加银基金投资总监黄钦来此前在鹏华基金担任过鹏华50基金、鹏华普天收益的基金经理,后管理社保组合,2006年任鹏华机构理财部总监兼研究总监。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基金经理跳槽风越刮越猛,并且刮到了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身上。截至目前,全国61家基金公司中总经理曾出现变更的有33家,其中仅今年便有8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尤其是前期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王鸿嫔的离职更是引起了市场各方的极大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与基金行业人才短缺有直接关系,截至2009年11月6日,今年获批发行的基金已达100只,这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年。大量新基金的成立让本已“货源紧张”的基金经理成了“稀缺品”,尤其是一些资历较深的基金经理更成为了各家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此外,基金经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培养期,基金公司还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所以许多基金公司更愿意通过挖别人的墙脚省去基金经理的培养过程。因此,在重金的诱惑下,大量基金经理开始频繁跳槽。

  基金遭遇“明星化”尴尬

  毫无疑问,明星基金经理的突然离去,对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而言,都是一件地震般的大事。例如在今年7月孙延群的离世,对于上投摩根来说,就是一件猝不及防的负面事件。尤其是在吕俊离职之后,孙延群已经是该公司最有市场感召力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

  这也意味着,上投摩根可能由此彻底进入没有明星主导的另一个时代。内部人士称,上投摩根并不是刻意要走“明星”路线,“好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最主要的推手是,2006年,因为吕俊和孙延群分别掌管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以及上投摩根阿尔法同时跻身当年度基金业绩前三,当年回报均在170%上下,令上投摩根以及吕俊、孙延群两人一时声名鹊起。

  然而,两年多前,吕俊仍旧是负气出走,引发公司上下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现象的反思。“‘明星’的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都非常大,如果一直留在公司,肯定是事半功倍,但是一旦离开或者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所引发的后果要远远大于一个普通基金经理的影响。”一位基金从业人士称,“最直接的就是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个人能力主导的基金,业绩容易大起大落。”

  目前,基金从业人员的频繁变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短板。用基民的话来说,上一任基金经理还没有记住姓名,就又换了一个,索性就不关心到底谁是基金经理了。其实在基金行业中,基金经理是许多基金“择基”的一大标准,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让越来越多的基民感到茫然。此外,基金从业人员的频繁变动也不利于基金公司的稳定。比如,一家基金公司多次更换总经理导致公司管理团队不稳定,从分管各个业务的副总经理到投资总监再到基金经理换了两遍以上,这造成了基金公司业务滑坡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专家点评]

  基金业激励机制有缺陷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受到扶植的公募基金,一边是备受打压的私募基金;一边是公募基金经理频频跳槽到私募,另一边是公募基金资产在斗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基金行业体制不顺是关键”。

  她表示,公募基金备受呵护,却依然无法得到基金经理人的垂青,公募基金经理出走频繁。如此高的出走率绝不是用基金经理的责任心薄弱就能解释的。这是因为,事实上公募基金到现在为止仍充满了行政色彩。他们多数时候不是价值发现者,而是价格哄抬者,他们跟风满仓或者与上市公司联手博弈重组等概念,他们有持仓比例要求,并且在市场下行时不得不听命举杠铃,买入并且持有,成为表面上的可怜的价值投资者。

  叶檀指出,私募基金多年的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虽然存在种种问题,却建立了基本的市场化投资理念与激励机制。她反问,只有市场化的投资者才可能有市场化的市场,如果监管层把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视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就,并且与公募一样成为中国未来的投资干城,还会有目前这样不理智的打压行为吗?建立高效的资本市场离不开各类投资主体,给公募基金吃偏食无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与公平。(王毅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