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再度开闸银行谨慎慢热 持有还是赎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QDII再度开闸银行谨慎慢热 持有还是赎回?
2009年11月27日 10: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上一波银行系QDII(代客境外理财)亏损的阴影还未彻底消散,新一波QDII已经在加紧出海。面对可能要到来的新一波QDII狂潮,投资者该如何擦亮眼睛,在合适时机进行投资?持有已经摆脱亏损的QDII产品的投资者,又是否到了该落袋为安的时刻?

  QDII再度开闸银行谨慎慢热

  在经历了近17个月的停滞期后,国内投资者的海外投资通道再次被打开。近期,外汇管理局重启对QDII外汇额度的审批。先是易方达和招商基金在10月底分别获批10亿美元和5亿美元外汇额度,博时基金日前又获批10亿美元的额度。

  与基金系QDI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系QDII至今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复的新QDII额度。这与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因亏损而遭遇的大量客户投诉风波不无关系。实际上,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在10种以下,这足以看出银行在经过危机的市场洗礼后,对于开发此类产品表现得颇为谨慎。事实上,银行系QDII的研发思路也开始出现转变,近期花旗、汇丰等外资行都开始推出保本、保收益产品,改变了过去QDII产品高风险的面目。

  与此同时,也有银行表现得非常积极,据媒体报道,近日,法国兴业银行、星展银行等正在全力申请新的QDII额度。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也透露,正在准备发行一款QDII产品。

  针对目前正在兴起的这波QDII出海潮,业内专家给出了建议,即投资者要慎重选择QDII产品。由于环球复苏才刚刚起步,成熟及新兴股市即将步入中长期的增长趋势,所以在此时投资QDII,最少都应以12个月为期限,这样才能较为充分地从复苏大潮获利。而银率网分析师则表示,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大宗商品类型的QDII产品投资将被广泛看好。

  净值回升仍旧多数亏损

  普益财富报告显示,上周(11月13日至11月19日)由于海外市场的回暖,有九成的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上升,平均周涨幅为1.15%,QDII收益率曲线继续上行。尽管如此,大多数正在运行的QDII理财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截至11月19日,正在运行的300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理财产品有53款。

  本周(11月20日至11月26日)有近一半的QDII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上升,平均周涨幅为0.90%,QDII收益率曲线继续上行。

  鉴于目前市场动向,手中持有QDII产品的投资者不免心生疑问:是持有还是赎回?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分析师方瑞表示,鉴于未来海外市场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对于目前已经实现正收益的QDII产品,如果赎回费不高可以考虑结利赎回。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如果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可以适当配置QDII;但如果是为了博取投资收益,那么投资QDII不如投资A股市场,现阶段,投资者应赎回。

  考虑汇率风险关注产品设计条款

  由于QDII产品的特殊性,专家表示投资这类产品更要心明眼亮。

  专家提示,在购买QDII时首先不能过分依赖产品名称,类似“港股、美股”挂钩之类有可能只是在产品设计框架内单纯挂钩该股的表现值,而并非直接投资该只股票。

  其次,投资者一定要看清结构性QDII产品挂钩的对象。“一般挂钩的股票在3至5只比较稳妥,最终能拿到5%至8%的收益已经算不错了。而那类号称收益区间上不封顶的产品则更可能设置较高的获利条件,投资者要更谨慎挑选。”光大银行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理财师徐春孝表示。

  普益财富的专家建议投资者,还应注意QDII产品中设计条款中的细节问题。如上述区间浮动类挂钩汇率的产品,有些设定单日股价突破浮动区间,则当日收益计取低或者零,全部到期收益按照逐日收益累加而得;有些产品则设定存续期内如有一日突破浮动区间,到期收益则为低或者零。投资者应对此类关键条款引起重视,加以区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QDII产品而言,一个会影响到投资者收益的因素是汇率风险,近期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预期,而QDII产品主要采用美元计价的方式,无形之中,汇率的“损耗”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记者张莫)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