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半数基民亏损 投基陷阱重重“被赚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调查显示半数基民亏损 投基陷阱重重“被赚钱”
2010年04月16日 09: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周围的人炒股炒基金都赚到钱的时候,你是否也希望去碰碰运气?当银行客户经理跟你滔滔不绝推荐某只新基金的时候,你是否蠢蠢欲动?当一些基金“价格很便宜”“分红很多”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这只基金值得买了?

  以上是基民被忽悠的典型症状。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公布的“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09)”显示,不少基民被忽悠———近半基民是亏钱的;2009年小牛市仍有3成基民亏钱;基民热衷于买新基金,而不是把更多的钱投资于业绩稳健的老基金;大部分基民选择在手续费昂贵的银行买基金,而不是通过费率更低的直销渠道购买。

  近半基民仍在亏钱

  基金本是一个为基民赚钱的工具,但如果使用不慎,便成为“被赚钱”的工具。

  《报告》显示,经历了证券市场的繁荣、萧条及复苏,基金投资者盈亏各近半。其中,48%的基金投资者获得了盈利,其中盈利10%-50%的投资者占比21%,盈利在10%以内的投资者为19%。有42%的投资者投资基金亏损,其中亏损10%-30%的投资者占了19%。可见,虽有2006、2007年的证券投资热潮,但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投资者盈亏各半。

  即使到了2009年的小牛市,仍有3成投资者投资基金发生亏损,约15%的投资者不赢不亏,有55%的投资者盈利,其中30%的投资者赚了10%以内,21%的投资者赚了10%-30%。

  记者留意到,不少基民购买基金常常道听途说,或者过分信任客户经理的推荐,而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判断。《报告》认为,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对基金投资的收益有一定影响。在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中,投资盈利的投资者占比41%,而在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投资者中,这一比例为52%。可能原因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投资者了解有关基金投资的知识较多,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别人赚到钱所以我也跟着买”这个经典心态也是造成基民“高位站岗”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显示,大多数基金投资者从2006年、2007年证券市场热潮中开始进入基金市场,投资基金时间已有两年多,投资基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了50%。

  喜新厌旧不比较

  “喜新厌旧”是不少基民的通病,也是亏钱的重要原因。

  调查发现基民越来越喜欢购买新基金。《报告》显示,2009年新发基金118只,较2008年94只有较大增加,平均每只基金的募集规模32亿元,较2008年20亿元的增幅明显。从金额上看,2009年投资者认购金额为3771.00亿元,较2008年增加了96.67%。

  而基民对老基金的认购热情相对冷淡,继续赎回老基金。2009年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申购金额为16476.15亿元,较2008年减少了14.34%,说明个人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有所下降。2009年基民认购新基金的每笔金额明显高于申购老基金的每笔申购金额,前者是后者的5.42倍。

  不爱业绩稳定的老基金,偏爱没有业绩历史做比较的新基金,自身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判断力,却跟精明的基金公司和销售人员竞技,赚钱概率跟赌场相比孰高孰低?

  同样,购买基金的渠道收取的手续费有很大区别,但不少基民没有留意到或者不关心。实际上,购买基金费率最低的渠道是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最常用的是基金公司的官网;直接在银行柜台购买费用常常比较高。但6成基民依然热衷选择昂贵的银行渠道。2009年,开放式基金总销售金额为2万亿元,其中直销渠道占比为30.48%,券商渠道占比为8.69%,银行渠道占比为60.84%。商业银行在基金销售领域占有主导优势,新增基金投资者从商业银行购买基金具有快捷和便利性。基金管理公司的直销渠道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的大客户投资基金的主要渠道。

  ● 冷眼买基5项原则

  抛开所谓深层次的制度分析,仅站在基民的角度重申如何防止被忽悠。综上文所述,基民可用以下几招帮助自己少被忽悠:

  不要在基金卖得最好、人气最旺的时候买股票基金。当看到多家基金公司公告说要用自有资金购买自家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常常是因为卖不动)的时候,可能是较好的入场时机。

  选择业绩稳定、公司团队稳定的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会比较保险,购买新基金的风险比较大,要仔细辨别基金公司的实力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

  不要过分依赖客户经理的意见,别忘了他的奖金很可能跟新基金的销售直接挂钩。

  选好想要基金之后,别忘了比较不同销售渠道的“申购费率”或者“认购费率”。

  最根本的是平时多留个心眼,多积累基金投资的相关知识。跟买股票相比,投资基金并不难,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一劳永逸。(谢晓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