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并非易事 “逃顶”之后咋“抄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抄底”并非易事 “逃顶”之后咋“抄底”?
2009年09月01日 10:4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4日、11日,上证指数分别收于3471点、3264点时,笔者连续发表《“撤下来”才算成功》和《轻松“逃顶”三秘诀》两篇文章,介绍为什么要“撤下来”以及“逃顶”的方法。如今,大盘累计跌幅已近两成,投资者最关心的一定是:调整何时才会结束?“抄底”的时机、品种和策略如何选择?

  “抄底”时机

  与“逃顶”一样,“抄底”亦非易事。

  成功“抄底”,最难的是选时。时机选对了,再差的股票也会涨,时机选错了,再好的股票也要跌。大盘何时触底,无人能知。唯一有效的举措是,根据自身的风控能力选择自己的“抄底”时机:

  笔者认为,衡量“抄底”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便是“正差抄底”。“逃顶”之后,大盘和个股可能涨,也可能跌。涨了,说明判断失误。既然不给机会,就不“抄底”,唯有耐心等待。跌了,说明判断正确,寻找适当的机会低价买回来便是。考虑到无人知道“底”在哪里,因此,只要“抄底”时大盘的点位和个股的价格比“逃顶”时低,即为“正差”。做到了高卖低买,无论什么时候“抄底”都不算错。

  另外就是要“分批抄底”。正因为无人知道“底”在哪里,所以在“抄底”时,即使是“正差抄底”,一般也不提倡一次性全仓买入。从稳妥的角度出发,“分批抄底”较为适宜。即,事先设好计划,每当大盘和个股下一台阶,就买入一定数量的目标品种,直至预期中的“底部”出现,完成全部建仓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分批抄底”时先买谁、后买谁,要视个股的“表现”而定。一般情况下,首批买入的品种是那些先于大盘和个股调整、跌幅相对最大的股票,其后依此类推。

  “抄底”品种

  “逃顶”只有“一难”,难在时机的选择,只要时机一到,全线清仓即可。但“抄底”又多了“一难”。除了时机选择难外,还难在“抄底”品种的选择上。

  一般情况下,“抄底”的品种选择有三种方式:

  一是追击“强势股”。所谓“强势股”,一般是指在一轮大行情启动初期率先结束调整、率先开始发力、率先冲击涨停的股票。追击“强势股”,难点在判断真假。真“强势股”会在日后的反弹中冲锋陷阵,充当“领头羊”角色,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能给追入的投资者带来较丰厚的回报;假“强势股”经过几天“表演”或“一日游”后又成“一潭死水”,甚至与反弹行情背道而驰。追击“强势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追进,一旦看准目标,就要及时下手;二要一次性买入。对拟追击的强势品种、数量,尽量一次性买入,如果采取分批建仓、越涨越买,就会增加持仓成本。

  二是低买“备选股”。追击“强势”股适合想赚“快钱”的激进型投资者,但把握起来比较困难。相比之下,较为实惠、有效的方法是低买“备选”股。即,精选几只自己熟悉的待买品种,事先拟定好买入的时机、品种、价格和数量,再伺机买入。有了这种周密计划之后,操作起来就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三是捡回“逃顶股”。在低位买入曾经在高位“逃顶”时卖出的股票,是最为稳妥的品种选择方法。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两个不变”:一是品种不变;二是数量不变,当初“逃顶”时卖出多少,“抄底”时就买回多少。唯一的区别在于“抄底”后账户里剩余的资金却比“逃顶”前要多。

  “抄底”后的策略

  “抄底”后最“怕”的就是大盘和个股仍旧“跌跌不休”,这也是许多人之所以既不会“逃顶”,也不会“抄底”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抄底”后的策略,与“逃顶”时须给自己理由一样,显得十分重要。

  所有投资者在“抄底”后都会盼涨。对于中长线投资者来说,无论大涨还是小涨,都可以持股不动,静观其变;对于坚持波段操作的投资者来说,可以找高点分批获利了结,变账面盈利为实际收益,待大盘和个股回落时,再进行二次“抄底”。

  无论哪种方式介入,“抄底”后都有继续下跌甚至大跌的可能。对此,投资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制定必要的应对措施,并严格执行。比如,高位“逃顶”后采取“正差抄底”的投资者,可以持股不动,用算账来“宽心”:若既未“逃顶”,又未“抄底”,资金只有多少;“逃顶”后又“抄底”,这“一卖一买”,资金又是多少。二者一比,“抄底”对错,便见分晓,“心”自然也会“宽”起来。对于“分批抄底”的投资者而言,跌了反而是好事,正好可以越跌越买。

  以笔者为例,7月24日“逃顶”前,除持有6只股票外,资金账户里只剩下254元现金,成功“逃顶”后,如今即使以8月28日收盘价买回这6只股票,且数量不变,资金账户里可余60707元,“一卖一买”多出资金60453元。这足以说明,无论“抄底”后是涨是跌,当初的“逃顶”和如今的“抄底”都是正确的。(谢宏章 )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