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款债券理财蜂拥而至 澳元投资收益最高10%——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407款债券理财蜂拥而至 澳元投资收益最高10%
2010年01月04日 15:09 来源:理财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若2010年三季度加息,我想债券类理财产品就不会有如此蓬勃的势头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一工作人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银行共发债券类理财产品2407款,比2008年的1441款增加近1000款。

  新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收益较好,大多以人民币投资为主,外币投资产品较少。

  新品频出,各行互不相让

  近日,工行上海分行各网点的滚动屏幕上都显示着如下字样:“我行最新推出1个月债券理财产品SHZQ0970,预期收益率为2.3%-2.5%,90天理财产品SHXT0918,预期收益率为2.5%-2.8%,详情请去各分行咨询。”

  “这种稳得利产品发行比较频繁,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个人人民币债券型理财产品SHZQ0970发行时间为2009年12月24日-29日,产品投资期限1个月,发行量是10亿,预期年化收益采用分档方式,据不同档次认购金额分别为2.3%、2.4%、2.5%。该系列已发行89期,以后还会不定期发行。”工行上海分行一工作人员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同期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型理财产品还有,投资期限为1个月的09SH104A和9天的09SH106A。另外,本周即将发行的债券类产品还有3款,投资期限90天的09SH110A,1个月的SHZQ0971和09SH109A,预期年化收益在2.3%-2.5%。”上述工行人士说。

  债券类理财产品热销的场景,理财周报记者在南京银行也看到了。“我行从2009年12月28日开始发行个人网银版的‘日日聚金’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等固定收益金融工具,期限分别为30天和60天,可在产品存续内任意赎回,年化收益率在1.5%-2.5%。”南京银行一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则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2009年该行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超过500款,占整个市场的20%以上。不过2009年的债券类理财产品在12月26日前已发行完毕,新品在新年之后才会发行。

  普益财富研究员唐丽琼分析说,“三大因素导致债券类产品蜂拥而至:一是2009年政府大量放债;二是投资者危机意识增强,倾向于低风险投资;三是银行在金融危机后也转变理念普遍偏爱稳健型产品。”

  到期澳元债券型产品收益独占鳌头

  “目前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主要以人民币发行,外币已经停售了。”浦发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信贷盈’理财产品仍在大量发行。”

  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到期人民币债券类理财产品2008年为626款,2009年猛增至1658款。其中,以半年期和1年期,澳元投资的收益最好。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8年第五期D2计划”以10%的实际年收益率夺冠。

  南京银行的“聚富4号”(0910期)金梅花人民币理财产品以7.5%的潜在年化收益率,在2009年新发行的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榜中排名第一。

  唐丽琼还表示,澳币与商品市场挂钩,外汇市场快进快出的现象使得2009年澳币的升息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了澳元投资的债券类产品收益。现在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比较强烈,可能推高人民币债券类产品的收益预期。

  工行上海分行上述人士也表示,理财产品的收益受到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的影响,如果2010年3季度加息,投资者选择定期存款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对风险相对稍大、流动性相对较差的债券类理财产品会有一定影响。

  南京银行相关人士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越来越多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理财产品。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者容易忽略来源于投资期限长短方面的风险。

  “以1个季度为限的中短期理财产品利率风险和债券风险都不会太大,一年甚至期限更长的长期产品收益较好,风险也较大,利息的调整可能对产品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南京银行上述人士说,即使3季度央行加息,利率也不会有很大的调整,向来稳健的人民币债券产品同样会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在选稳健型理财产品时,也应更注重保证本金甚至保证收益,以降低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张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