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鉴宝活动火爆京城 “藏宝”九成是仿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公益性鉴宝活动火爆京城 “藏宝”九成是仿品
2010年05月19日 13:01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12分报道,昨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收藏热”、“鉴定热”又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北京的多位文物鉴定专家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为收藏爱好者现场鉴宝。这场公益活动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关注,可是在火爆的现场,却得出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赝品的鉴定结果。

  在鉴宝活动现场,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三多”。一是前来鉴宝的收藏爱好者特别多,一大早就有人开始排起了长队;二是等待鉴宝时,大家手里拿的“宝贝”多,很多人都在现场相互切磋;三是鉴定完了之后赝品多,而且多数是现代仿品,几乎没有收藏价值。一位先生拿着自己六万块钱买来的鸡血石向专家请教,得到的结果却让人沮丧:

  专家:多少钱买的?

  收藏爱好者:六万。

  专家:六万块钱?能找着他吗?找着退了吧,这是新工艺品。他可能告诉您鸡血,但是鸡血……

  一位老先生在十年前买文房四宝时看上了一个铜质墨盒,墨盒看起来很精致,盖子上还刻有诗词,老先生将它买下并一直珍藏。然而专家却告诉他,盒子上的字竟然是电脑刻出来的。

  专家:这个东西没有多长时间。也就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肯定解放后的东西。够不上那么早。

  收藏爱好者:字呢?

  专家:字也不对,而且这个东西看着不完全像手工刻出来的东西,这就跟电脑刻得差不多。

  一位藏家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看起来古香古色的玉雕,专家却说,根本不是黄玉,完全是现代工艺合成的。

  收藏爱好者:这是什么是玉?

  专家:这可不是玉。

  收藏爱好者:这是田黄?

  专家:要是这么大的田黄就上亿了,田黄曾经炒到两万块钱一克,两个概念。这合成的。

  收藏爱好者:合成的?

  专家:我们说就是料青,而且不是雕刻出来的,不是一点点破出来的,就像今天早上那个木雕,那就是合成的材质,根本够不上什么木头的。

  这样的故事在现场还有很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欣喜和苦涩交织,这也许就是收藏带给大多数人的滋味。

  一位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5%都是假的,太多了,每年都是。造假的太多了,真东西太少了。今年来的,有些人买了以后打开都粉状的,打开纸都碎了,认为是老的,其实不是的,人家做假的。”

  尽管烈日炎炎,尽管守候了好几个小时,尽管要早早排号,但收藏爱好者还是乐此不疲,甚至是千里迢迢赶来。公益性鉴宝活动的火爆也投射出目前我国缺乏与市场相呼应的、专业科学的藏品鉴定产业。目前官方鉴定机构很少对社会开放。各种民间的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收费门槛高,缺少行业规范,更甚者只要付费,就可出具证书,真假一概不论。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哪个单位的,打的不是故宫就是首博,或者国家博物馆,打着很多博物馆的旗号,一说就是研究员,但是根本不是这些单位的人,外边人不了解,我们只知道我们单位没这人,也很乱。很多鉴定公司的执照都是工商部门或者市场部门颁发的,文物主管部门没有介入进去,我觉得需要考虑文物主管部门是不是需要介入进去。

  鉴于古玩市场的特殊性,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文物流通和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尽早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收藏者利益,促使文物有序流通。(记者杨超)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