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不是今年就是明年
2009年06月18日 09:24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 (照片由本人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人们该怎么理解这一举动?

  郑超愚(以下简称“郑”):经济的常态运行,靠市场。但萧条来了,政府必须站出来。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和老百姓都在等待和观望。怎么办?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借社会的钱替老百姓花。钱花得足够多了,有效需求回暖了,危机也就解决了。

  记者:光靠政府花钱,效果如何?

  郑: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6.1%。其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0、4.3和负0.2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撑起了6.3%。

  一旦国家通过政府投资把势头拉起来了,那些原先按兵不动的社会资金就会争先恐后地动起来,最终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经济拉回高增长的轨道。“4万亿”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实效,也为大家提供了信心。

  记者:我们看到CPP和CPI持续双降,这意味着什么?

  郑:5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后,人们发现物价并没有反弹。事实上,不仅没有发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倒已经成为事实。半年以来的物价持续低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过冷。在这种情况下,“4万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在短期内刺激经济

  记者:中国今年的经济目标是“保八”,你认为可以实现吗?

  郑:“保八”没问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今后几个月会逐渐显现,大幅上升。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跟进。随着欧美国家经济的逐渐回暖,我们的出口也会回暖。总体算来,“保八”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

  如果“保八”成功,“4万亿”居功至伟,但决不是唯一的功臣。“4万亿”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功效,离不开中央同时推出的一系列配套宏观经济政策,比如放松银根、增加信贷、提高出口退税率。

  记者:计入灾后重建和农村建设的相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占了“4万亿”总额的六成,甚至七成。这么高的比例合理吗?

  郑:基础设施建设对本轮刺激经济有两大优点:一、投资额足够大;二、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现在修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使短期内不能完全发挥功能,日后也肯定有用武之地。中国不需要太过多虑。

  此外,投资基础设施,而不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还可以化解决策层对产能过剩的忧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增加生产能力。

  记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额只占“4万亿”的1%,比重是否偏低了?

  郑:要知道,“4万亿”的直接目的是在短期内刺激经济,而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投资的见效无疑太慢了。更何况医改方案还没完全敲定。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共识——当务之急是渡过眼前的难关,而不是浪漫地畅想未来。

  10年内仍要倚仗出口

  记者:最近,工信部紧急发布“钢材限产令”,指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是否应当适当控制生产领域投资?

  郑:产能过剩与否,取决于需求有多大。以目前的经济景气度,有些产品可能的确过剩了。但经济不会永远都不景气。如果政府预期产能过剩了,从而压抑相关投资,产能最终就真的过剩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激发经济活力,刺激出口回暖。只要宏观经济复苏了,消化掉这些产能并不困难。

  记者:在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中,出口已经变成拉后腿的了?

  郑: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后,我们越来越重视出口。决策层发现,拉动内需是长期工作;短期内,中国经济仍得倚仗外需这个驱动。我认为,所谓的“短期”,是10年。中国的出口优势,不可能因为金融危机,在一夜之间就变得荡然无存。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