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解读:信贷资金为何青睐股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经济学者解读:信贷资金为何青睐股市?
2009年06月30日 09:4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关信贷资金违规流向股市的说法再次浮出水面。日前,学者成思危与魏加宁在某论坛上表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情况较为突出。而魏加宁甚至测算认为,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

  尽管业界对具体的数值与比例不乏争议,但是对于信贷资金曲折进入股市的现实情况却大都认同。对于现实的银行资金流通而言,一旦信贷资金进入到企业账户后,其使用权限就会由企业自己所掌控。由于商业交往中资金流动非常复杂,逐笔进行监控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人员配备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其结果就是,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根本无法确凿查清每笔资金的具体流向,更何谈所谓的“严查严惩”了。因此,企业在经过几次资金腾挪转换之后,最终让部分信贷款项进入股票市场其实并不困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已成为一种常态,只是当下流入股市的资金是否达到了20%之多,则有待考证。

  恰因此,有关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消息往往会脉冲式地出现,即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谓“严查”的说法,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又会发现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严查并无法落到实处。所以,笔者建议,针对违规资金入市的问题,既然名义上的“严查”并不可行,那么监管部门倒不妨客观地正视这一事实,积极调整调控监管的思路,或许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事实上,资金逐利的本性才是违规流入股市的根本原因。一般规律表明,股市的复苏要早于实体经济半年左右。因此,选择在实体经济复苏之前先行进入资本市场,本身是资金逐利的必然表现。半年多来资本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复苏的状况,也都已经证明了资金本身的选择并没错。只是到了当下,在宏观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之后,如果信贷资金仍然滞留股市、拒绝回流实体经济,就将会负面地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了,这才是监管部门理应就此进行干预的根本理由。

  中国之前经济复苏的规律表明,在投资拉动的作用之下,实现总量经济数据的优化往往较为顺利,但是宏观经济向好却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实体效益能够同步提升。也就是说,“宏观向好”和“微观萧条”并存的现象极有可能同时出现。而信贷资金的流向取舍则既是这一矛盾现象的结果,同时也是原因。正是由于现实微观经济复苏进程落后于宏观经济,而股市大势又与宏观走势密切相关,因此资金滞留股市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另一方面,大量信贷资金滞留股市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又进一步制约了微观经济的尽快复苏。两者的相互作用,只会导致违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越发严重。换言之,如果实体经济投资效益回升,现金流必然会逐步从资本市场流出,同时也不会伤害资本市场运行,这才能够成为各方乐见的结果。

  对这一经济机理的破解,才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名义上的“严查”其实倒在其次了。需要监管部门思考的是,宏观经济趋好为何难以在微观经济实体上全面得到体现。究其原因,单纯依靠行政主导的投资拉动措施才是问题的根本。选择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固然能够迅速优化总量经济指数,形成宏观经济数据的优化,但是这样的结果更像是结构性的复苏,并非基于经济体全面内生增长的复苏。投资带动的产业集中在国有资源型企业与大型制造类企业,而那些不属于投资拉动受益领域的企业,反而有可能遇到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在我国,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而它们在数量上占据了国内企业的绝大份额,这部分企业的效益提升往往会大幅度落后于宏观经济走势。这才正是宏观向好而微观景气度不佳的核心原因,也是大量信贷资金滞留股市的实质根源。

  当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越来越接近实现之后,如何把政策导向由宏观优化转到扶持弱势企业上来,已经成为当下调控政策转变的关键方向。近期有关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的建议不绝于耳,在笔者看来,“微调”的重点就在于此,只有这样才能让违规信贷资金真正远离股市。(马红漫)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