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次级债频发 是扩充版图还是囊中羞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商业银行次级债频发 是扩充版图还是囊中羞涩?
2009年07月31日 10:00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7月,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量已超1600亿元,比2008年全年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总量(736亿元)的两倍还要多。业内专家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次级债的发行将会出现多赢的局面:银行扩充版图、投资方赢取利润、企业获得稳健的融资环境。  

  是补充血液,更是抢占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7月23日发布公告称,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于7月16日至20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次级债券人民币400亿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今年1月至7月次级债发行量已超1600亿元。

  突破常规的事情总会引起人们的疑虑。商业银行此时批量密集发行次级债,是否另有隐情?  

  “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发行次级债,与宽松的信贷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还是与新《巴塞尔协议》有关。”有别于其他专家的观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李建军教授并没有把“次级债”和上半年“巨额信贷”绑在一起。  

  据媒体报道,5月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Nout Wellink表示,将要求世界范围内的银行进一步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以应对下一波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而且以核心资本为主,因此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必然的选择。”李建军进一步分析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吕随启则对次级债现象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从2008年年底起,中国经济就已经开始逐步见底复苏,各大银行也有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需求,而当前低利率的经济环境无疑成了催化剂,于是一场发行次级债的热潮扑面而来。

  “宽松的信贷政策虽然使银行有了补充新鲜血液的需求,但拓展业务、抢占市场,才是这场次级债发行运动最深层的原因。”吕随启如是说。  

  次级债发行带来多赢局面

  说2009年是次级债发行的黄金季节,一点都不为过。

  自建设银行2月24日公告称将发行300亿元次级债券以来,各大银行磨刀霍霍、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在次级债券市场上抢占地盘。

  5月20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次级债券500亿元。

  6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的次级债券。

  而工商银行也不甘人后,于7月16日至20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次级债券人民币400亿元。

  一时间,银行发行次级债成为热潮。

  无论是何种原因促使各大银行掀起发行次级债的热潮,显而易见的是,发行次级债并非唯一有效的方式,增发新股、引进战略投资等都可以达到补充资本的目的。即便是发行债券,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缘何各大银行都钟情于次级债呢?

  “与增发相比,次级债在发行手续上相对便捷,又比混合资本债券在偿付时更加优先,容易为市场接受,所以发行次级债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

  “次级债周期性长,在当前低利率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做了一笔非常合算的交易。”吕随启表示。同时,对于债权人来说,这些收益虽小,但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次级债发行或受限

  “虽然单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次级债发行成功而有所提高,但整个银行系统资本金并没有实质性增加,银行系统风险并没有分散到系统以外,仍然在这个系统内部循环。”一业内人士对次级债密集发行的前景产生忧虑。

  从短期看,虽然次级债的发行实现了双赢甚至是多赢,但因为当前的金融系统本身还不够完善,银行间互持债券的现象普遍,这使得次级债的发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

  而且,这种多方联姻的方式也使得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家银行出现偿付危机,将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性地带动其他银行出现危机。

  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研究出台新规,对银行发行次级债加以规范和限制。

  但是不管怎么样,浩浩荡荡的次级债发行运动,对那些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企业来说,还是增加了融资机会。

  “银行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夯实了资本金,有利于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从而使得银行有能力维持宽松的信贷政策,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吕随启这样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

  “次级债发行增加了银行可以动用的资金,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了稳健的资金来源,从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李建军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覃士娟)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