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降低金融风险,从“去美国化”起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降低金融风险,从“去美国化”起步
2009年09月03日 15:4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整个8月,以银行、地产股为首的中国股市,进入快速下滑阶段。此次暴跌,正显露了中国银行与整个金融业的一点新意:银行业法规真正开始向稳健经营回归了。银行股调整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法规去美国化的开始。从长远看,中国不先走去美国化这一步,金融创新永远不会开始。

  暴跌缘由在于,8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它要求在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其他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此外,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总的说,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其核心资产占整个资产充足比率,较传统要高出了近半。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对中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体的金融业,都是一个长期利好的政策。

  根据《巴塞尔协议》———差不多是国际银行业普遍遵守的金科玉律,现代银行业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8%,就被视为是一家安全的银行。至于这8%是由什么成分的资本所构成的,没有相关严格的规定。因此,在这8%的资本充足率上做文章,成为美国银行与金融业开展一系列金融创新的对象。

  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延续了20多年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说到底,就是为了让这本来应该像船锚一样随时准备稳定船体的资本金,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资本证券化,一次一次扩大它出海赚钱的机会,金融业中,又称之为杠杆化。如同让一个人,身上有一百元,计划花九十元在各种消费上,留下十元随时应备不测之需,却不断被诱惑,把仅有的防身之宝,不时抵押出去赚外快,甚至去赚点高利贷。这还不够,还要把这十元,当成另一个一百元放出去,收取利息。结果自己就算次次不损手,但任何上家或下家亏损了,自己那十元钱也就血本无归。血本,是本金,更是活命钱。美国的金融创新,就是在银行业8%的活命钱上玩花样,玩到2007年,终于一死九伤,银行业和金融业同命同衰。

  中国金融界一直在走美国化的道路,是因为自2004年以来,整个银行与证券市场一再高举与国际接轨的大旗,其本质就是与美国接轨,是金融业美国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短短五年,中国的银行之间,相互把资本金一再包装成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债券,在银行、保险机构相互增持,相互转让。2006年末始,随着股市进入增长阶段,证券机构也加入,买卖、转让、持有各种从资本金中释放出来的证券。直到美国次按危机爆发,2008年这个美妙的“中国金融创新过程”,才进入暂停。可是,伴随着四万亿国家救市计划的产生,银行信贷扩张神速,为了让信贷资金每一分每一厘,都能利滚利,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间的资本金也越来越不得闲,又再次被搅动起来,参加新一轮的放贷热浪中。这正是银行危机的开始。

  要在真正的危机到来之前,解除危机,对中国的金融界与银行业来说,最关键的动作,从技术上看,就是要先去杠杆化,从政策上看,就是要去美国化。美国当初搞银行资本金证券化,是把钱用杠杆化的衍生工具,一层层地散发出去了。我们搬了人家的危险创造,说成是自己再搞金融创新,其实是金融照抄,并无创新。更可怕的是,再这样照抄几年下去,中国如果像此次美国一样死一回,肯定死得会比美国难看:中国没有美国这么少的人口,没有美国那样的资源,更没有美国那样的强权,自己不行了,可以从伊拉克那样的新殖民地那里抽别人的财富,补自己的破洞。因此,中国要解除未来的危机,只有一扫照抄来的垃圾,彻底地回归保守而传统的金融传统,回到最基本的、最本色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要玩花样。

  中国的金融创新,要从银行业资本金的去杠杆化开始,要从整个“金融照抄”时代以去美国化为起点,一步一步后退,退到无路可退之时,再绝地而生,形成真正中国意义上的金融创新。中国过去三十年,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金融创新,期待未来三十年有可观的起色。

  中国股市的未来,从当下的暴跌中,依稀听见了警报将要远去的声音。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刘 川)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