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景区涨价不能变成口水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景区涨价不能变成口水战
2009年09月27日 07:13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庆将至,许多景区再次磨刀霍霍。据新华社记者调查,有景区的涨幅竟高达140%。随后,有关部门仅凭景区的表态,便急匆匆出来辟谣,称报道不属实,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服众,更让人怀疑其到底把屁股坐在哪边。新华社记者的追踪调查拿出了翔实的证据,四川峨眉山、浙江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确属顶风涨价,安徽天柱山、重庆大竹石刻宝顶等景区的涨价则获得了当地政府批准。

  反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规律性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制度上找原因。景区涨价屡成热点,恐怕还得从当下景区的体制说起。

  有人说,博物馆都免费了,景区凭什么涨价?这个判断说出了部分真理。博物馆免费取决于它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而景区则不能一概而论,有私营的,比如北京的欢乐谷、桂林的乐满地等等;有属于公共的,比如北京故宫、安徽黄山、四川九寨沟等。

  对于私营景区,门票涨价是自己的事情,旁人无权置喙。事实上,往往这样的景区不敢轻言涨价,而是遵循市场规律,在提高服务质量、压缩经营成本上求效益。对于公共景区,虽然目前不可能像博物馆一样免费,却也没有理由随意涨价。

  尽管目前由各地政府来代行管理权,公共景区属于国家,却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既然属于国家,那么定价权就理应也在国家手里。但目前国家每年对全国187个国家风景区的投入不足2000万元,定价权几乎都在地方政府手里。

  这样的安排也有其现实合理性。在缺少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如果不收门票全民共享,却让景区所在地承担维护和服务的成本,显然有失公平,也不可持续。问题是,在门票价格方面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往往容易在利益主体的涨价冲动中跑偏。

  比如,黄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的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多出来的钱干吗去了,人们无从知晓。

  至于各景区堂而皇之的听证会,更是经不起推敲:听证会代表都是本地人、甚至是“自己人”,这样的听证会不如说是“小团体决定会”,背后的逻辑无非是公共旅游资源的地方化、部门化甚至私人化。

  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抑制景区涨价风,还得从明确景区定位、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入手。当然,即便在当前,地方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落实信息公开的要求,把景区的成本、收支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再比如,开动脑筋,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真正把旅游当做酵母产业,用一张门票钱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杭州的免费西湖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

  所以,怎么看待一张景区门票,既关乎长远利益,也关乎地方形象,更关乎执政理念。(特约评论员范正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