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一周年 各方专家热评危机中的得与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危机一周年 各方专家热评危机中的得与失
2009年09月28日 08:3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一周年,中国是上错了课,美国则白交了学费。”“人民币不能充分国际化,上海就很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在9月25日召开的首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就金融危机一周年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话题激荡思维,畅所欲言。

  ● 高压水枪灭小火:后患无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的发言可谓妙语连珠,尤其在总结金融危机一周年时,他语出惊人:“各国并未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中国是上错了课,美国则白交了学费。”

  许小年认为,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美联储过度发行货币,“这才是危机之缘,而华尔街金融创新问题是由。但直到目前,美国政府还是没有采取实质措施来处理过剩的流动性。”

  “再看中国,现在我国银行体系基本健康,并无系统崩溃的危险,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为什么也要在此时放出这么多流动性。”许小年直言不讳,“中国原本就存在结构失衡,现在又用投资来刺激,本来过剩的产能将更加恶化。中国面临的问题恰恰是金融创新不足,不能创造可持续需求,再这样下去,将留下高通胀和银行坏账的严重隐患。”为此,他还用“高压水枪”作比喻:“明明火没这么大,却使用高压水枪,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身上都淋湿了。”

  财经评论人叶檀则坦言金融危机一周年后中国的一些特色:“第一个特点是当前货币政策正在两难中徘徊,而市场震荡可能是长期的。”她表示,这将产生两个必然:前期如此激进的货币政策退出是必然的,通胀是必然的,因前期所投放的货币量足以产生泡沫。

  “从微观层面看,第二个特点是大公司化,其余小公司则呈现出特色化、电子化,连锁化等不同现象。”叶檀预言,危机过后,经济结构将更难以调整,“恐怕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远远超过消费增长。”

  “第三个特点就是好企业的大幅溢价,既体现在创业板,又轮流体现在诸如股市等各个市场中。”叶檀表示。

  ● 人民币国际化: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为论坛的另一个重要讨论议题。诚如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所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是上海自身的事情,它还背负着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使命。而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形成的动员和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其载体就是金融中心。”

  “但现在上海还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最简单一条,就是人民币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国际化货币。”杨建文表示。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方方指出,如果人民币不能充分国际化,上海很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他认为,人民币什么时候成为世界性融资和投资货币,也就意味着成为世界性货币。“所谓融资和投资货币,就是存在一种机制能让美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把其作为一种融资手段。现在人民币已成为一种贸易的手段,如果能成为非中国企业融资手段,那就宣告了人民币国际化。”方方还表示,中国可以适当学习日本的一些经验。

  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会专家还从其他方面献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费达翰表示,目前上海可以利用深化金融市场的机会,丰富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并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包括繁荣企业债券、股票、共同基金市场,同时,还需要进行汇率政策调整以帮助中国提振消费以及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则带来了自己的3个理论:“金融地理学说”、“法律—金融”学说和“世界三大时区理论”。“总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彻底改变观念。要保护中小投资者,要以小市民、消费者、小投资者的利益为本,此外,过分干预的政策反而会阻碍建设,所以,需要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合约精神,并加快建设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同时加强港沪两地的交流与互动。”他表示。 (张颖 黄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