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频频走穴屡变“砖家” 立规预防很重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频频走穴屡变“砖家” 立规预防很重要
2009年11月14日 09:40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11月11日,广州市人大调研组前往市交委调研依法行政工作。在座谈会上,广州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谈及LPG清洁能源时直言,专家论证的口碑现在是越来越不好了,政府在专家论证方面应该有约束性的文件,在制度上保证这项决策的民主化。

  “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葛洪义代表一语中的。不仅是LPG清洁能源论证如此,其他论证项目也是如此。作为所在领域权威的专家本应该保持中立立场,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参与项目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依据,赢得社会的尊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专家口碑越来越差,不少专家被利益集团豢养,沦为利益集团代言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砖家”。葛洪义代表对专家论证提出尖锐批评,建议政府在专家论证方面制定约束性文件,在制度上保证专家论证的民主化,体现了可贵的自省意识与责任担当。

  其实,专家不仅在论证方面口碑越来越差,在其他方面同样面临公信力危机。专家之所以频频被质疑,说到底,还是利益思维作怪。有报道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家逐渐成为商业明星。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好,但是专家的身价还在飙升。专家的大脑中毕竟装着知识、观点、智慧,只要专家收入来路正当,依法申报纳税,我们不必对此说三道四,眼红他们的天价出场费、论证费。人家美国总统下台,还四处演讲、出书哩。

  问题是,除了老一辈专家以外,新生代专家多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拿着纳税人供给的不菲薪水。教育部门严厉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出场、走穴,没听说有谁干预过。专家们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专业研究,然后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这样的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而且,专家忙于经济创收,客观上导造成他们搞科研、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学术观点陈旧、疏于科研的专家更是不在少数。有人曾撰文指出:中国的专家纷纷做起被包养的“二奶”。这样的评价尽管对专家有些大不敬,但是也客观反映了部分专家的现实生态与职业操守。

  且不说部分专家本身就徒有虚名,一门心思钻研创收学问,无暇关注、研究国计民生问题。专家们应邀出席活动、参与项目论证,拿了邀请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项目论证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专家除了充当权力、资本的“二奶”以外,替邀请方说话以外,还能多大程度上站在公正立场上凭良知与学术说话?笔者这样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就拿经济学专家论楼市来说吧。从“买房就是爱国”、“未婚同居、丈母娘刺激楼市刚性需求”到“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如果不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专家何苦与开发商穿同一条裤子,把屁股坐到民意的对立面呢?

  如果说专家频频走穴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论证费的专家,“谁邀请替谁说话”,不仅有辱专家身份,而且干扰舆论,误导决策,简直就是犯罪。我认为,不仅参与项目决策论证的专家应该受到制度约束,专家频繁走穴,疏于本职工作,选择性表达观点,也应该受到制约。给专家戴上法律制度紧箍咒,既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也是为了挽救专家自己。倘若专家口碑继续坏下去变成“砖家”,对其自身也没好处。(叶祝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