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应创建联合中央银行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美应创建联合中央银行吗?
2009年12月03日 09:24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全球经济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最长的危机和反危机之后,没有人质疑中美经济金融联手合作,特别是金融方面合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更有美国学者近来倡议中美应创建联合中央银行(如Zachary Karabell , River Twice 研究所所长,《超级整合:中美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繁荣取决于这种整合》一书作者),共同制定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

  作为一个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做过研究的学者,笔者对中美创建联合中央银行的倡议有如下看法:

  中美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的国债目前已达12万亿美元。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持有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日本紧随其后。中美贸易额也从1979年的50亿美元增至现在的4000亿美元。这种巨额的资本、资金和货物流动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提出挑战。许多学者已对美联储单独应对这种局面的能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美联储根据市场状况虽然成功地调节着短期利率(其被操纵范围为1%至5%),但对中长期利率的调节都是手长袖短,其变动仅在3.5%至4%之间的狭窄范围。而这种变动的时间和幅度都受制于中国对美国国债的购买行为。一个超级大国之央行受制于人已是美联储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美国的出口,美国仍是中国产品的巨大市场。同时,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其巨额美元储备价值的增减,取决于美元币值高低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在国际货币体系还没有真正重新构建好之前,中国受制于美国的情况还会继续。正是由于中美金融方面唇齿相依的关系,中美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创建联合央行无现实可能性

  联合中央银行是金融整合的产物而不是其条件。实际上,联合中央银行是金融整合的最高层次。在创建联合中央银行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是否需要共同货币?如需要,它应是并行货币或单一货币?如何处理这一货币?管理这一货币的机构与两国政府有怎样的关系?就目前的情况看,创建联合中央银行既缺乏基本的制度条件又缺乏必要的市场基础。

  从制度上看,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帝国,它的货币当局(美联储)被其国会赋予相当大的独立性。它的货币政策取向并不完全听命于政府。虽然它的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但当政府的短期就业目标与联储的价格稳定相悖之时,联储会选择价格稳定。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大并没正式赋予人民银行独立操纵货币政策的权力。经济增长是中国崛起的“硬道理”,货币政策必须服从总体的经济政策。

  再从人民币和美国各自汇率形成的基础看,美元是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储备货币,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是由国际汇市决定的。虽然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但其世界货币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而人民币现在仍是软通货,即它在国际市场上不可自由流通,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包括浮动范围的扩大等)还在进行中。而人民币要成为真正自由兑换的“硬通货”,必须开放资本项目的自由流通。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宏观环境,还涉及到改变成本。一般讲,开放的速度越快,成本可能相对越高。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完全市场化就需要相当时日。

  正是以上制度条件和市场基础的限制,中美创建联合中央银行没有现实可能性。

  应设立联合货币委员会

  中美金融合作目前仍存在一些死角。例如,由于美联储的独立性,联储并不隶属于政府部门,联储的官员也不是美政府官员。因此,中美政府设立的中美经济对话,联储官员常常缺席。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虽是央行之央行,但它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对特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IMF鞭长莫及。因此,中美金融合作常常缺乏一个固定的平台。

  笔者认为,中美应考虑设立一个联合货币委员会(Joint monetary council),设立定期会议制度,开启稳定的人员交流和部门负责官员的轮换。联合货币委员会应对两国的利率和汇率问题进行经常的研究和协调,并定期发表联合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这种中美之间的深度金融合作和货币政策的沟通协调,势必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也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李运奇 作者系美国马里兰大学兼职教授、旅美经济学家,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美国关岛、联合国项目、美联储、美联邦政府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