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中国变西欧?还是先文化再经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圣诞节中国变西欧?还是先文化再经济
2009年12月25日 16:40 来源:厦门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天是基督教的圣诞节,昨天晚上是基督教的“平安夜”。因为节日的缘故,厦门已到处挂起圣诞节饰品、搭起圣诞树,若非街上穿行的大多是黄皮肤黑眼镜的面孔,几乎以为到了西欧。

  作为一个宗教节日,为何圣诞节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商业力量功不可没。这一点,应该已经没有人质疑。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节日已经高度平民化,商业对其的挖掘亦已相当充分。(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发掘是在宗教力量的监督下进行的,这种力量不一定是教会而是普通的教徒,但却可以保证商业化不侵蚀节日的最初内涵。)这样一个“成品”,对于中国新形成的市民阶层无疑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的。

  圣诞节一向是西方传统消费的高峰期,精明的商家将它引入中国,就求利而言,并无不妥之处,一味高谈“文化侵略”,亦只能称之为弱国心态。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这个国度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找到可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点,并且进行深度挖掘?换言之,我们如何将“文化”做出“经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曾被不少人挂为口头禅。只不过,并非所有的执行者都懂文化。懂文化的人用文化来搭台,不但把经济的戏唱好了,文化也被发扬光大了;不懂文化的人搭了台,经济戏唱好了,可文化也被糟蹋了,甚至经济的戏没唱好,文化却被糟蹋得不行。从挖掘商业价值上讲,释永信可谓是一名优秀的人才,然而释永信的作用弘扬了少林文化了吗?不见得。

  去年笔者曾参加过一场标榜新潮的茶叶品鉴会,主办方为了玩文化,把举办的地点放到了西式的咖啡厅,更要命的是,百来人挤在一起,品饮的环境喧哗得不行。这样一来,纵使策划者的文案再好,茶叶再棒,到了茶客的口中,也只能减分再减分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让经济唱戏的欲望很强,但用文化搭台的耐心很弱。先文化,再经济。文化是一个好故事,但是也得有心人细心挖掘。

  (陈晓东)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