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曝光:双飞游九寨“80后”要多交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业内曝光:双飞游九寨“80后”要多交钱
2010年03月30日 10:44 来源:成都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啥我们‘80后’去九寨沟耍一盘要多交钱?”昨日下午,成都“80后”张先生和从湖北来的表妹黄小姐在一家旅行社报了九寨沟双飞三日游的旅游团。参加同样的团,他要比同是“80后”的外地表妹多交100元,比四川“70后”的表哥也贵了50元。

  业内曝光

  主要是九寨沟双飞加钱

  这是不成文行规

  “对‘80后’加收费用的情况确实存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行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一种不成文的行规。

  该业内人士表示,各旅行社旅游线路成本价基本一致,但给客人的报价却有出入,通常报价较低的旅行社都会加收“80后”游客的费用。举例说,如果旅游线路的成本价是1400元,报价1700元的旅行社不会加收费用,而报价1600元甚至更低的旅行社则会向“80后”游客加收费用。

  普遍加收50-100元

  “目前主要是九寨沟双飞线路在加收这个费用。”这位业内人士讲,正是由于这些年九寨沟线路成本价较高,部分旅行社不惜以低报价来吸引游客,这其中损失的利润,通常以景区活动、景区购物的方式补上。由于“80后”游客消费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旅行社不得不加收针对“80后”游客的旅行费用。至于加收的具体数额,九寨沟双飞三日游,普遍向“80后”游客加收50-100元,而其他线路加收费用最高达300-500元不等。

  记者暗访 本地“80后”1650元 外地客1550元

  云贵川游客都受歧视

  昨日下午,记者以一名“80后”上班族身份,就九寨沟双飞价格,对市内几家旅行社进行了暗访。调查中发现,加收“80后”费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价格偏低的旅行社旅游产品中。

  在育婴堂街如家酒店大堂内一旅行社门市部,一名自称成都华夏旅行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男子表示,本地“80后”价格是1650元,“70后”价格是1600元,外地旅客则是1550元。“本地人比外地人还贵?”对方解释,加收“80后”游客费用不光是针对成都“80后”游客,整个云贵川的均如此。

  因为消费能力有限

  该男子称,对“80后”加收费用,主要是考虑到云贵川游客及“80后”游客消费能力有限,而外地及岁数较大的旅客购买能力较强,可以弥补路费上的亏损。

  男子坦言,旅行社也是有苦难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旅行社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旅游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二是游客已习惯于将价格作为出行选择的优先考虑之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1550元价格,除去其中的机票、大巴、入住酒店以及旅客的三餐,基本上旅社已没有多少钱可赚,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导游推销商品给旅客,从中赢利。而外地人和“70后”是消费的主力,所以他们更愿意招揽这些客人。

  现场执法 门市部无证经营且涉嫌消费歧视

  随后,记者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市旅游执法大队。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在执法人员陪同下,再次来到了育婴堂街如家酒店内的旅行社门市部。

  记者分别出示了3个人的身份证,一个湖北的身份证,一个成都“80后”身份证,一个成都“70后”身份证,要求报周日九寨沟双飞3日游旅游团。抄下三个身份证后,门市部工作人员分别报出3个不同的价格:湖北游客1550元,成都“80后”1650元,成都“70后”1600元。并且,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一一注明。

  “我是成都市旅游局执法支队执法人员!”经执法人员调查,该营业部并没有营业执照,并且同团收取不同费用涉嫌消费歧视。“现在暂时扣下你们的旅游合同和收据,我们将进一步调查。”

  执法人员表示,根据《四川省旅游执法条例》,歧视性消费是不被允许的,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消协

  恶性竞争成本支出不能转嫁

  市消协认为,质优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追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质优无从考证,价廉显而易见。由于行业某些企业的不诚信,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有些从业者看到有利可图,不仅不站出来指出危害,更是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导致恶性竞争。这种潜规则的出现实际上是旅游行业将自己恶性竞争带来的成本支出转嫁给消费者。旅游行业企业应以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打破行业默契,增强参与行业自律的意识。

  相关链接

  不得以年龄差异而采取不同收费

  《旅行社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旅行社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行社不得由于旅游者存在的年龄或者职业上的差异因素,提出与其他旅游者不同的合同事项。

  本报记者 张照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