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证券:提振实体经济是恢复中国股市信心前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瑞银证券:提振实体经济是恢复中国股市信心前提
2009年02月28日 08: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政府托市效果难以持久 “购物券”、“零利率”作用有限

  ——专访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

  本月,美国、德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欧元之父”蒙代尔再度向中国建议发放“购物券”刺激消费,加上美、欧、日等国央行此前实行的接近“零利率”政策,各种手段让人眼花缭乱。对此,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对受到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人群提高保障的前提下,提振实体经济仍然是经济刺激手段的首要目标,这是恢复股市信心的实在前提基础。此外,不要对“购物券”或“零利率”政策寄予过高期望。

  中国证券报:上周二,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实施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被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能够立即起效的成分太少,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您认为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是否能及时恢复股市信心?要不要像日本那样政府购买股票托市?

  汪涛:首先,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出台更早,而且去年11月初公布之后,资金在11月底就开始下达,其中的1万亿根据计划在今年2月之前就到位,这样的速度和力度都是比较大的。而且,和美国政府同时还要稳定、复苏金融机构相比,中国银行业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正处于比较好的时期,保证了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直接用于实体经济的速度和力度。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保证经济刺激计划实行的速度和力度,并不意味着中国把恢复股票市场信心放在首位,因为提振实体经济才是市场信心恢复的实在前提基础。我并不同意把股市搞上去信心就来了,因为如果实体经济中还存在出口萧条、产能过剩、失业率高的大局面的话,即使把股市的“点数”搞上去了,对信心的支撑也不可能是持久的。所以说,钱确实还是应该花在实体经济上。

  中国证券报:今年1月,我国出口降幅达到13年新高,这样的情况,我国去年11月决定投多少钱到刺激实体经济上的时候,是否已经预料到了?

  汪涛:当时应该很少有人能猜到降幅是多少,但是大家都预料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会对中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内需从去年7、8月份就开始下滑了,而出口的衰退在10月、11月才出现,所以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在拉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上,但这很难弥补出口的损失。这里我要强调一点,1月的出口数据有它自身的特点,并不是说,之后就会越来越糟,如果剔除春节因素,1月的实际出口降幅在8%到10%,与去年底的降幅接近。我认为今年的实际出口增长大约会是0%,其中上半年降幅会在5%到10%,而下半年因为基数减小和国际经济企稳,出口数据有望回暖。

  中国证券报:您刚才提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在拉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这是否可以解释银行信贷水平从去年11月开始就一直增大?

  汪涛: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当中的一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配套贷款,所以说,计划资金下达得越快,配套贷款也要跟得越紧,新增信贷数额的一大部分来源于此。而其他的部分则来源于票据融资,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放缓时,票据融资需求首先就会增加;同时,中央银行大力投放货币以后,银行流动性非常充足,也有很大积极性去满足企业的需求。票据融资并非用于投资,而是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会避免经济的停滞和收缩,虽然使得资金周转缓慢下来了,但仍然可以运行。至于信贷额下一步是否还会以这样的速度增加,我认为,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首先,1月本来就是信贷高峰;而且,经济刺激方案单位时间里的资金下达量也是前多后少的。

  中国证券报:除了经济刺激方案之外,外国政府实行的中央银行“零利率”政策和正在评估的按照人头发放占本国GDP一定比例“购物券”的方案,是否适合中国?

  汪涛:一般来说,如果可以避免,多数中央银行都不愿意实行“零利率”,除非实在无路可走。到了“零利率”阶段,央行用的就是数量型的手段了。像美联储,现在基本就是用数量来直接投放很多货币,根本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利率来调控货币的供给。而中国从来不是主要依靠利率来调控货币供给的,而是数量型的,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跟美国相比,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作用有限。对于中国来说,货币政策手段中的“杀手锏”就是去年11月的放宽信贷规模,这招已经使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下调利率只是在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

  至于发放“购物券”的提议,我总体不是很赞成。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赞成给贫困的人口、受危机打击比较严重的人提供生活保障和补助,这个可以用购物券或者现金的方式来实现。但以此来刺激全社会的消费,我认为并不会特别管用。第一,发放“购物券”只能是一次性的;第二,要做到持续刺激消费,必定要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就业,还要提高信心。而在当前情况下,人们更可能把“购物券”省下来的钱储蓄起来,甚至可能将购物券折价出售,也就是说“购物券”很难对居民消费有刺激,对经济的提振会比较有限。(记者 高健)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