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救市政策三大疑问:美国借债中国“买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球救市政策三大疑问:美国借债中国“买单”?
2009年03月09日 12:37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问货币政策 低利率踏入“流动性陷阱”?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等在内的国家首先采用的、且次数最频繁的莫过于货币政策。

  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连续数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0到0.25%的“目标区间”;欧洲央行将主导利率由4.25%减至2%;英国央行的基准利率由5.75%减至1%;中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4.14%减至2.52%,除此之外,包括加拿大、瑞典、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目前许多国家的利率水平已处于历史最低位。

  尽管各国都希望通过低利率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但从各国公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降息并没能缓解市场资金流动不足的现实,更无法逆转经济下滑的趋势。当贷款、投资和消费都对低至谷底的基准利率无动于衷之时,这或许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效。

  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货币政策积极影响已经处于边际效用递减状态,其负面效用却很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显现出来。

  中国社科院访美学者曾刚表示,美联储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是对抗危机所必需的手段,但也因此埋下了许多隐患。当经济出现复苏时,泛滥的流动性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问财政政策 美国借债,中国“买单”?

  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在紧缩时期的效果或许更明显。这也成为各国政府不惜债台高筑,也要斥巨资救市的动力。

  2008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规模高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同年10月推出的金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方案,更令全球瞩目。同样,今年初刚刚走马上任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推出了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除此之外,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都推出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

  美元贬值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危机还很难说,但作为美国第一债权人——中国,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

  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明旭表示,中国增持美国短期债券、减持长期债券、增持国债、减持机构债的做法明显透露出了中国在规避风险的态度。

  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TIC)2008年12月发布的最新月度数据显示,中国购买美长期国债34亿美元,短期国债108亿美元,使当月美国国债持有总量增加了142亿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月中国抛售长期机构债25亿美元,短期机构债82亿美元,对机构债持有量减少了107亿美元。

  李明旭还指出,中国每个月都会增持几百个亿的外储增量,其中部分属于常规增量。大量的外储,不能仅用于购买美国债券。“中铝并购力拓就是化解外储风险一种不错的尝试,值得借鉴。”

  三问国有化之争 “国有化”驱逐良币?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施的同时,为拯救对市场来说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机构,比如银行,一些笃行经济自由主义的国家,通过直接注资的手段,将一些私人企业收归国有,这一举措在西方掀起了一场“私有化”与“国有化”的大辩论。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美国政府还相继向花旗银行、美国银行、AIG大量注资。数据显示,美国政府目前持有花旗银行520亿美元的优先股,如果全部转换成普通股,政府将持有其超过80%的股份。花旗集团实际上已经被国有化。同样,政府目前持有美国银行450亿美元优先股,相当于66%的股份。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已经向AIG注资1825亿美元,占其80%的股份。

  前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主席威廉·艾萨克表示,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滞胀的风险正在加大,如果政府对一家主要银行实施国有化,市场的卖空力量以及投机资金会沽空其他金融企业,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

  国有化支持者认为,美国所提到的国有化是一种“暂时国有化”,即指在一个阶段内政府介入经营困难企业,这个时限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会长达数年,但是政府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从企业退出。

  在金融危机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一直捍卫自由市场经济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首次表示,国有化可能是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选择。(国际金融报)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