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调查显示:80%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不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基民调查显示:80%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不满
2009年03月11日 12: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和搜狐基金频道举办的一项4726人参加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调查中,近八成的投资者认为基金经理整体投资能力不强,近半数的投票者认为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和猩猩掷飞镖选出的股票组合差不多,37%的人对基金业绩不佳而管理费一分不免感到不满。

  上周本报推出的“基金经理掷飞镖选股”系列报道在投资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基金经理择股不如猩猩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反映出了投资者对基金专业理财的失望。虽然收益一般,但近半数投资者仍然愿意把钱交给基金管理,原因只是为了省心。

  -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较差

  可能是2008年基金巨亏的心理阴影没有完全消除,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认同感普遍比较低,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择股和择时能力上。

  细分到具体的投资能力,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只有1.84%的人认为基金经理具有很强的择时能力;25.93%的投资者认为基金经理择时能力“还可以,马马虎虎”;35.81%的投资者认为这些身着阿玛尼西服的高级白领和自己的择时能力差不多;剩下的36.42%的人认为基金经理择时能力“很差劲”。

  在此之前,以一批金融学院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派率先向基金经理团体开炮,根据他们的长期数据统计,国内基金经理只有少数具有择股能力,整体择时能力较差,两者能力兼具的“金融街”精英几乎是凤毛麟角。

  对于这一学术观点,投资者有巨大的认同。79.02%的投资者根据自己过往的投资经验认为,“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确不怎么样”。只有不到7%的投资者坚定地站在了基金经理一边,认为这一群体“果然与众不同”。这一比例也基本上符合以前对股市的描述,即十个炒股者八亏一平一挣钱的比例。

  -基金公司不挣钱都难

  对于基金公司,基民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将它们视为神坛上的公司。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能够挣钱,主要是盈利模式的功劳,40%的人认为这一盈利模式“不挣钱很难”。

  37.44%的人认为,尤其在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总体缺乏有效竞争,所以普遍盈利能力较好。只有2.68%的投资者认为“基金经理高超的投资业绩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对于基金理财收益和自己投资收益相比较,只有2.4%的人表示基金理财比自己独立投资收益增加了50%以上;8.03%的人感觉到收益高了大约20%;47.54%的人发现收益和自己投资股票差不多,但基金理财比较省心;而41.98%的人发现收益水平还不如自己过往的水平。用基金的习惯评述,最后一类人可以自己择时择股去了。

  -基民很反感潜规则

  对于基金公司的不足,投资者也提出了直接批评。36.75%的人对基金公司管理费的收取方式表示了质疑,认为他们不管牛熊市管理费一分不差,没有和基民同甘共苦。对于这一点,基金公司也压力重重,许多基金公司虽然2008年管理费进账不少,但迟迟不敢发奖金,担心遭到投资者炮轰。

  23.33%的投资者表示自己被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忽悠,认为这些专业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负责任忽悠投资者进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包括一些外行在内的私人银行接连遭到投诉,投诉主要集中在风险提示不充分,甚至是口头承诺保本,而实际亏损后又以“买者自负”为由推脱责任。

  此外,老鼠仓、利益输送等问题也成为了基民日常关心的问题。在唐建老鼠仓事件后,投资者对基金行业透明度印象大打折扣,虽不至于回到“基金黑幕”时期的糟糕状况,但时常传出来的基金圈帮规横行、潜规则横行让投资者不安。

  投资者不满频繁换经理

  在经历了2007-2008两年的基金大年后,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戒心提升了,对基金公司喜欢用的营销手段也已了然于心。

  基金行业也是一个“刷脸”的行业,经常露面、知名度高的基金经理总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关注,虽然这些明星中绝大多数都是流星。79.02%的投资者意识到,基金公司费尽周折塑造明星基金经理,目的是为了“忽悠大家继续投钱,以便增加自身规模,收取更多管理费”。只有13.59%的人认为,基金公司这么做是为了投资者考虑,向他们推介更好的理财经理。

  成为明星经理之后,一般会面临两条路,一是升任管理层,二是跳槽走人。这种局面往往造成基金经理变换频繁,投资者对此显得很无奈。只有3.09%的投资者感觉到基金经理更换后业绩有明显变化;17.29%的人感觉到业绩反而变坏了;而63.59%的人感觉不到业绩有明显变化。

  基金研究人员认为,投资者对基金出现较大不满情绪,主要还是2008年基金经理集体看错方向,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投资素养有关。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对基金期望越高,紧接着不满意度也会直线上升。(范辉)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