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放消费券可行吗?专家称可能破坏货币政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民发放消费券可行吗?专家称可能破坏货币政策
2009年03月04日 16:47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杭州旅游消费券。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按

  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表示,他将以政协提案及大会发言的形式,建议全民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当前和近期内需。据传,商务部关于发放消费券的调研报告也将提交“两会”审议。消息传出,令亿万国民对全民消费券“馅饼”翘首以盼。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杭州、成都、广州、深圳等许多地方都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措施,其中包括政府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社会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教育消费券、培训消费券等各种形式,以达到刺激内需、扩大消费之目的。

  表面上看,全民发放消费券让老百姓有“钱”可花,可以消化国内剩余生产能力,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少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对此持支持态度;然而,也有不少专家就消费券的发放方式、公平问题、效果问题等提出了质疑。全民消费券可不可发、怎么发,无疑将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问题。

  政协常委刘汉元提案

  给每个中国公民发消费券

  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他将以政协提案及大会发言的形式,建议全民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当前和近期内需。

  发放理由

  需有效提振当前消费信心

  刘汉元告诉记者,自从去年11月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以来,由于投资计划更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再到拉动经济,至少需要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由此就会错过当前的时机,难以在半年、一年的较短时间拉动内需,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那么,当前和今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老百姓的观望心态难以缓解,企业生产过剩、民众消费低迷可能对市场信心、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产生消极影响。刘汉元认为,从近几个月的一些关键指标和经济数据来看,目前信心尚未恢复,亟须继续加大踩油门的力度,继续出台一批重大经济刺激计划,采取果断措施,避免我国经济继续下行而步入通货紧缩。

  对此,刘汉元表示,只有解决好当前和今后半年到一年内的消费低迷问题,扩大国内消费,才能令4万亿投资具有可持续性,使其发挥最大的乘数效应。

  因此,刘汉元建议政府可借鉴新加坡、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现有经验,全民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当前和近期内需,从而立竿见影地直接刺激和带动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发放消费券,将有效提振民众当前消费信心,并使其成为弥补半年乃至一年内消费信心不足的主要措施。同时,作为资金来源渠道之一,适当的印钞,让人民币适当的贬值,也是抵消通货紧缩、维持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

  发放方式

  可按每人每次1000元发四次

  谈到具体的发放措施,刘汉元建议,消费券可按中国公民每人、每次1000元的统一标准发放,发放时间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初步安排在2009年三月底、“五一”、“十一”及明年春节前后四次,消费券限定在发放后一个月内消费完毕,并根据发放后的经济形势、消费信心恢复程度等阶段性效果灵活选择,或只发三月底这一次,或“五一”发一次,或国庆发一次,或2010年春节再发一次,任何不需要的时候,可随时决定停止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的发放。

  发放意义

  快速将消费愿望转为购买行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能力总体过剩,尤其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我国几乎是全世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生产能力和产品广泛存在,存在大量潜在需求,只是由于消费信心不足、购买力不足,大家购买愿望不强,从而出现了一边企业产能过剩、大量工厂停产,而另一边老百姓大量想买而没有钱买的现实状况,从而导致大批企业设备闲置、亏损严重,被迫关门停产,尤其是春节后出现全国2000多万农民工、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的严峻形势。

  因此,刘汉元认为,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可让想消费的人有钱消费,快速将消费愿望转化为购买行为,加速消费信心的恢复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立竿见影地拉动内需。尤其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将由此获得更多收入和更大利润,从而有能力、有意愿、自觉地进行再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直接带动就业和税收增长,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我国经济重回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