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着力何处?易宪容:最大消费在住房需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扩大消费着力何处?易宪容:最大消费在住房需求
2009年03月11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巴曙松
曹力群
易宪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主持人:本报记者 尹晓宇

  嘉 宾: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曹力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确立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路,面对继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国内消费的启动如何着力?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保就业促减税

  记者: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关键点在哪儿?

  巴曙松:最关键的还是就业,有收入才有消费。现在要扩大内需,需要投资金到劳动密集型的、能吸收就业的、效率比较高的行业。可现在钱都堆到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吸收不了多少就业的大型垄断企业上面去了。真正能吸收就业的行业,如金融、教育、医院、铁路、电信等被挡在门外了。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重点应当在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民营经济。另外,还需要对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基础制度框架进行改革创新。

  记者:解决了就业问题,扩大消费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了?

  巴曙松:不仅要解决就业,还要学会消费。我国居民存款有21.5万亿元,银行放贷却只有3.5万亿元。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分析,到底资金分布在谁手里?不同人的偏好是什么样的?中国居民、政府、企业跟美国有很大对照的就是杠杆率,我们的杠杆率很低,美国人杠杆率很高。政府也一样,中国国债占GDP的比重22%,美国71%,欧洲也大概70%,日本30%。中国消费之所以增长不起来,就是因为在整个GDP的增长里,政府和企业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结果财政收入还在大量增加,所以,减税是很难执行但同时也是难以回避的一个政策。

  扩大农村消费信贷

  记者:对于农村来说,消费的启动可从哪些方面考虑?

  曹力群:制约农民消费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收入不足,医疗、教育、养老仍是抑制农民消费的重大障碍。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两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借贷农户仅占全部调查农户的8.68%,借贷农户年平均借贷规模为2.46万元。一部分贷款虽以生产性贷款为由,但从资金流向来看,看病、上学、结婚等应急性的消费支出却成为主体。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消费,除了政府的各项补贴之外,还要积极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利用金融的杠杆来启动市场。

  记者: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要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工作,您如何评价?

  曹力群:随着这几年农村电网、自来水等公共设施配备的进步,农民也确实有了对家电的需求。但在电视信号条件不好、排水系统不健全、质量监管薄弱、售后服务滞后的农村,他们更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有些电视、洗衣机功能很多,对农民来讲不见得就是好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切合自身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因此,应该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释放住房消费需求

  记者:房地产市场在刺激居民消费上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易宪容:国内房地产市场一旦成为消费者的市场,绝大多数居民住房需求释放出来,那么,中国居民最大的消费就能释放出来。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在什么样的水平上,绝大多数居民有没有支付能力购买。扩大内需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让绝大多数居民住房需求的释放上,不要让房地产开发商幻想中央政府会托住这个投资的市场,这样,房地产市场价格就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调节并回归理性。

  记者:当前需要怎样的住房消费政策?

  易宪容:首先要把居民的住房消费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着力解决住房消费信贷政策中的不合理之处。政府在通过税收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生产更多的中小套型住房,更多地开发经济适用房与保障型住房,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法律制度固化下来,避免各地对住房保障体系安排不同而带来不确定。因此,制定适应中国的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制度来保证居民的住房消费得以改善与提高,从而有效调整住房消费上的过度与不足。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