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李珍:铁矿上的亿元村 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河南李珍:铁矿上的亿元村 过上"共产主义生活"
2009年05月25日 11:2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北京驱车沿京珠高速一路向南,进入河南省后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安阳。到了安阳往西北部山区走,道路两旁开始出现大片大片裸露着的土黄色、铁灰色石方,来来往往的大型货车扬起尘土,偶尔有头戴安全帽的人骑自行车经过。矿区的气氛十分浓厚。

  安阳是河南省的资源重地,尤其是重要的铁矿基地。始建于1958年的安阳钢铁集团(下称“安钢”),是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

  在路过“冶金炉料公司白灰厂”的大门时,当地人说:“这也是安钢集团的。可以说,没有李珍,就没有安钢。”

  他所说的“李珍”,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李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座铁矿,还是一个村庄。

  村里的“共产主义生活”

  李珍村旧称矿窟村,后演变为公光村,为纪念1947年在当地牺牲的革命烈士李珍而改为现名。该村2006年被确定为安阳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安阳县唯一乃至河南省也罕见的保持集体经济形态的村庄。

  村里总人口约3000人,有800多人在村里矿厂上班,几乎每家的青壮劳力都在其中,月工资在1200元-2000元不等,年底还有奖金、福利。所有村民每人每年可领3000元生活补助,70岁以上老人还可额外获得每月60元养老金。每人每年发200斤白面、50斤大米、10斤食用油。投资200万元建设的太阳能公共浴室供村民免费使用,投资200万元建设的高标准卫生所,保证山区群众小病不出村。村里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用当地人的话说:“李珍村民过着比城市居民还惬意的共产主义生活。”

  “建设新农村,最关键的就是搞经济。经济上不去,说啥都是空的。你跟百姓收一块钱,他都要跟你瞪眼。你给百姓发福利,为村里做公益事业,他们都看得见。耳濡目染的,百姓的道德水准也上去了,素质也提高了,新农村也就一步步红火起来了。”李珍村党支部书记张林生边走边给记者讲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心得。他指着脚下的水泥路说,“以前一到下雨天,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一腿泥,现在好了,我们村花3年时间,总共投入了800万元实现全村道路硬化,总长2万米。有一户住宅处在村庄外围,我们硬是为这一户修了85米,把水泥路送到他家门前。”

  从李珍村委会门前的村务公开栏,记者看到,该村4月份“公益事业支出”一栏填写着215107元。而据介绍,3年来,该村投入在公益事业的资金已超过2600万元。

  “李珍”的前世今生

  李珍村的一切都离不开铁矿。

  1958年,国家勘探队在李珍村的地下勘探出了储量丰富、品味又高的优质铁矿,由此,国家决定在安阳建设一个大型的钢铁厂,也就是后来的安阳钢铁集团,李珍村地下的矿藏,预计可供这个钢厂开采20多年。

  “为了给铁矿让路,李珍村集体搬迁到村西3华里(1500米)处。由于无钱建新房,李珍村民大多寄居在邻村人家的牲口棚、柴房里。”李珍村党支部书记张林生回忆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李珍村民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直至1963年,国家补偿款拨下来,李珍村才开始在新址上建起自己的家园。

  而李珍村的原址,现在是几个巨大的矿坑。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台机器、上百工人正在矿坑边忙碌工作。张林生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安钢的采区,1994年,李珍村地下的铁矿供安钢开采了36年之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这里已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定向招标给李珍村集体企业。

  实际上,李珍村赖以生存发展的铁矿区,只是安钢采用机械方式将优质矿开采后剩下的矿渣,外地人若不经意看,只觉得那就是平常的土山。李珍村的采矿厂、选矿厂、石子厂等4座村办企业就座落在这些“平常的土山”里,做的就是矿渣再利用的营生。

  在李珍选矿厂,记者看到,这里采用人工结合机械的方式运作。由工人将矿石从矿山运到选矿点,再经过磁选机筛选,多遍水冲洗后成为铁精粉。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冲洗的水使用完一遍后将通过水泵再泵回上游,循环利用。

  张林生指着眼前漆黑的铁精粉说,“就靠这,我们一天出产值三四十万。”像记者眼前的磁选机,李珍村目前共有5台。每台每天能产铁精粉100吨,按目前的价格690元-700元/吨计,每天能产生价值约35万元。

  而这还是市场行情低迷时的价格。张林生告诉记者,2007年、2008年是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铁精粉每吨能卖到1500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精粉价格下跌至高峰时的一半不到。

  李珍村目前每年的铁精粉产量在10万吨左右,2006年,该村实现了4000万元产值。到2008年,该村实际实现产值1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