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卷土重来 经济资源集中向国企回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进民退”卷土重来 经济资源集中向国企回流
2009年05月26日 13: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在这些计划中,几乎是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许多政策,正促使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

  这种大规模向国有企业进军的“国进民退”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04年前后,中国的“国进民退”曾经以“铁本事件”为高潮;2006年3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以“关注再国有化”封面,报道了发生在2005年和2006年初的“再国有化”事实。今天,随着新一轮经济不景气周期的到来,“国进民退”再次加速,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中国经济格局。

  之所以对这一问题保持持续关注,原因在于本刊一直坚信,唯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一律平等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方能许中国经济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未来。

  危机下的“国进民退”

  钢铁、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这些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成为本次危机下“国进民退”的主战场

  本刊记者/周政华

  政策推动“国进民退”

  对于钢铁大亨杜双华来说,2009年将是艰难的一年。他创办的民营日照钢铁公司与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的重组,今年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日照钢铁现年产700万吨钢铁,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

  此前,杜双华并不赞同重组。去年底,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这两家公司签署了重组协议。重组主要服务于一项政府目标,即在未来5年内,通过兼并重组,把该省70%的钢铁产能全部集中到山东钢铁集团。

  在南方,另一家民营钢铁公司——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也被国有属性的宝钢集团所兼并。今年3月1日,民营企业家张志祥、郭广昌和刘永好与宝钢集团签署一项协议,将他们所掌控的宁波建龙钢铁公司56.15%的股份转让给宝钢集团。此前的2002年,宁波建龙钢铁公司曾被指控为未经国家发改委立项即建设投产,一度被迫停工。

  钢铁业的“国进民退”还只是刚刚开始。

  国务院今年3月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规定,到2011年,国内45%的钢铁产能应该向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集中,最大的三家国有钢铁公司——宝钢、鞍钢、武钢被政府指定为这次联合重组的主角。这预示着未来,还有更大规模的行业兼并发生。

  作为“国进民退”重要表现形式的国企兼并民营,还将在多个重要行业上演。钢铁、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这些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成为本次“国进民退”的主战场。

  今年初政府公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钢铁、汽车、装备在内的十大产业,贡献了8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大产业规划中均涉及兼并重组,并被视为“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各行业协会、大企业代表组成的编制小组起草。在目前已经公布的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产业振兴规划细则中,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均被政府钦点为重组主力军,如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的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国内规模最大的四家汽车生产商,均为国企;船舶工业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也是国有的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

  一些产业规划甚至规定了具体的并购重组计划。例如,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里,直接把“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这样的具体操作路径写入其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政府主导之下的兼并结果,往往是国有兼并民营。《中国企业家》杂志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中高层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国企“更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国进民退”现象的主要因素。

  此外,去年政府公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也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加速了国进民退的进程。

  4万亿计划中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从项目类型看,所有这些超级大工程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由政府推动的重大基建和工业项目,而项目的所有者、参与者,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

  10大产业振兴规划,连同去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均系中国政府化解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这也是过去三十年以来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认为,现在的重组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国有企业拿着国家的注资和银行的优惠贷款来并购,这样的金融资源分配,无论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