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有望加速回暖 应回归适度宽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有望加速回暖 应回归适度宽松
2009年08月07日 11:18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发布报告称,收紧信贷将抑制经济回升,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可能催生新泡沫

  沪深指数昨天全日走低。8月5日,央行首度表态将根据经济形势动态微调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担忧流动性格局变化,沪指出现“三连阴”。昨日沪指收报3356.33点,跌幅为2.11%。

  央行表态影响市场情绪

  沪指冲上3000点之后,稍有调整货币政策的传闻,市场就出现巨大振幅。从最近来看,货币政策调整对于流动性影响是7月29日以来沪深市场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7月29日沪深指数大幅下挫也是因为市场担忧货币政策变化。

  8月5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将根据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政策微调。这一言论引发蓝筹权重股大幅下挫。中铝、神华、中石化等权重股应声下跌,银行股、券商股跌幅也较大,而有色金属、钢铁股跌幅最大,多数个股跌幅超过5%。

  “政策和流动性成为影响市场情绪的主要因素,这个本身没有问题。”华富基金研究部人士说,“最终情绪转化为行为,行为不断强化,这个过程,还是真实的流动性在支配。”

  华富基金人士指出,央行“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使用的政策手段,也许会以改善结构的形式出现,将流动性从泡沫较大的资产逐步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不会是简单的直接收缩的形式,至少在短期内,对市场流动性不会有影响。

  风格轮动转换或完成

  在连续的下跌和低迷过程中,A股或已完成了以银行、地产、资源股为上涨主力向中游产业转移的风格转换。

  从8月份的行情来看,有色金属上涨乏力,成为跌幅居前的品种,煤炭股、钢铁股亦然。而银行股表现也不佳。对于银行股的低迷表现,兴业全球基金投资总监王晓明指出,长期来看,银行的贷款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市盈率比市场平均水平有所折扣也正常。

  华安基金一基金经理表示,鉴于经济正从结构性复苏走向全面复苏,上游资源企业在新的催化因素刺激之前,进一步的超额收益有限。而中游制造业的需求恢复和利润回升可以预期,将重点关注化工、造纸、机械以及收益出口复苏等相关行业。

  - 资金面

  央行本周资金净投放330亿

  央票收益率持续上升,自7月以来累计升逾32个基点

  昨天,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了750亿元3个月期央票,虽然发行量较上周同品种增加了300亿元,但由于大量到期资金,央行本周实现净投放资金330亿元。

  本期央票收益率继续上升4.03个基点,至1.2876%,自7月初启动升势以来累计已上涨逾32个基点。本周央行共发行央票93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200亿元,公开市场操作共计回笼资金达到2130亿元。考虑到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为2460亿元,本周共计净投放资金为330亿元。

  交易员表示,由于本周有大盘股光大证券IPO,央行遂转向市场投放资金,但从新股申购结束后货币市场利率快速回落等情况来看,流动性仍颇为宽裕,下周央行或将再度启动公开市场净回笼操作。

  8月5日,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将会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用市场工具动态微调。发行央行票据属一国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诸多工具中的一种。在我国,货币政策力度由弱到强排列,依次为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已成央行当前货币政策主要仰仗的工具和调控手段。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无论如何继续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加强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趋势已无法逆转,货币信贷未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有机会重现上半年的天量。而在美国开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之前,我国不大可能出现诸如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这些退出的标志性事件。他预计,大致在明年第三季度前后,我国可能启动加息进程。

  - 政策面

  “收紧信贷将抑制经济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称,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放宽信贷将催生泡沫

  在下半年第一个宏观数据即将发布之际,国家信息中心昨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有望加速回暖并率先复苏,报告重申全年GDP同比增幅可达8%左右。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