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60年:前30年不容忽视后30年突飞猛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业发展60年:前30年不容忽视后30年突飞猛进
2009年09月28日 13:26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金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窗口,前30年属于计划经济时期,后30年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两个时期,金融事业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为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状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报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长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赵海宽。

  前30年金融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记者:我们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前一个30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相当不平凡的时期。在这期间,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赵海宽:对于前30年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清楚。实际上,在前30年中,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我们不能忽略和忽视这些金融成就,因为这为后30年的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期间金融事业发展几经波折,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道路,但总体来看,在前30年中,我国金融事业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建立起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统一的、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解放以前,金融组织体系非常混乱。国民党统治区有他的一套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在东北有“伪满”的一套金融组织体系;我们解放区也有自己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不统一,金融制度自然也不统一,区域分割现象突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解放区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整和迁移,对国民党官僚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加以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统一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其中,经常存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二是通过银行的业务活动,集中大量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社会资源主要通过计划指令调拨分配。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银行业务活动的重要性。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货币发行以及资金结算业务,集中了大量社会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支持了经济建设。当时的情况是,国营企业的固定资金以及流动资金中经常占有的定额资金部分由财政拨付,超定额部分则由银行贷款支持,季节性的、临时性的资金需求也由银行提供;供销合作社大体也仿照国营企业的做法,财政拨付部分,银行贷款支持一部分。在后来“大跃进”时期和“反右倾”过程中,企业生产的经营需要的资金,一律由银行给予贷款,并在一段时期内实行了“大撒手”供应的方针。总之,前30年新中国的经济事业发展中银行的信贷支持功不可没。

  三是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市场。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货币秩序极端混乱,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宣布人民币为法定货币,在市场

  上统一流通,任何人不得拒绝接收。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营业后,一方面给各单位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结算账户、办理现金收支和转账结算业务;另一方面按规定价格用人民币收兑黄金、白银、银元和国民党政府残留下来的“金圆券”、“银圆券”等,积极把人民币推向市场。各解放区的货币,也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进行收兑。这样,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市场便形成了,这一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货币体系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是锻炼和培养起了新中国一大批银行人员和金融干部。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金融工作,我们解放区就有银行,有银行人员,有金融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很好的政策,就是把国民党原来银行的人员基本都留用了。这是一批会做各种银行业务的人才,不但不是我们的包袱,而且是我们的财富。当然,我们也大量吸收许多青年学生,进行培养。总之,虽然在这期间中国金融发展几经波折,但锻炼和培养起了一大批银行人员和金融干部,为改革开放后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30年金融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金融事业发展的后30年。在您看来,这30年中,我们金融事业又主要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呢?

  赵海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金融事业变化非常大,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这种变化和成就不是我们自吹自擂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要把这些突出成就全部讲出来相当困难,我将其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可以说,世界上先进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大部分都建立了。金融机构不仅种类非常齐全,而且数量十分庞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严密管理,机构运作效率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和创新了金融业务与金融手段。改革开放以后,在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的带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金融业务与金融手段。在金融业务方面,除了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咨询业务、代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等几乎一应俱全,种类非常丰富;除了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业务稍弱一些,其他世界上存在的金融业务,国内基本上都拥有了。现在,自动存取款机随处可见,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等等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金融服务手段实现了现代化和高级化。金融业务的拓展和金融手段的创新,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前30年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市场的概念是禁止的。市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谁提“市场”概念,在政治上就会冒风险。1984年由20位硕士研究生提出“开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从而有了思想突破后,经济理论界关于金融市场的议论逐渐增多,开放金融市场的一些方案和建议也由理论工作者分头提了出来。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没有多久,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就在中国产生并发展了起来。到现在,我们不仅开放了金融市场,建立起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子市场,而且整个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了。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金融业的国际化得到极大提高。过去很长时期内,只有中国银行设有境外金融机构,国内也没有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有了极大提高。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我们既在源源不断地“引进来”,也开始尝试“走出去”了。国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国内主要金融机构都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已成功境外上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国开行等都已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银联卡目前可以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这些都说明中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了,国际化程度有了大大提高。

  五是人民币正向国际化迈进。前30年中,由于物资短缺,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都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现在,人民币不仅国内的购买力得到充分发挥,什么商品都可以买到,而且正迅速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最近十几年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近期,中国央行与中国香港特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数千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今年4月8日,国务院又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境外人民币的供应量,无疑将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民币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货币之一。当然,人民币不是要替代美元,而只是成为多元的世界货币中的一分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