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挑战4000点不是梦 未来关注五大投资机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四季度挑战4000点不是梦 未来关注五大投资机会
2009年10月10日 10: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复苏趋势越发明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四季度A股市场将维持震荡向上的趋势,沪指有望突破3400点并冲击3800点。建议适度积极投资,保持较高仓位,看好电子信息、黄金、电力、水泥、工程机械等板块的超额收益机会。

  两次下跌 五个不同

  沪指从3478点到2635点的下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既有7月份数据不理想导致投资者对经济增长预期发生改变的因素,也有信贷大幅下降导致投资者对流动性发生逆转的担忧,还有市场在快速上涨后具有内在调整压力以及投资者非理性杀跌(“多杀多”)的原因。

  我们认为,本次下跌与2007年末到2008年的下跌(沪综指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以下简称“前次下跌”),在经济、政策、流动性、业绩、估值等背景方面具有本质的不同。本次下跌仅仅是股市上升过程中的回调而不是熊市的开始,而且下跌释放了市场风险,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买入机会。

  本轮市场调整的大环境与前次下跌具有五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宏观经济趋势的不同。我国经济在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出现趋势性的下降,GDP增速从13.4%逐渐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的6.1%;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向实体经济扩散,最终发展成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反观本次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中国、印度、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企稳回升迹象,经济处于逐渐好转而非恶化的趋势之中。

  二是货币政策取向的不同。前次下跌时,货币政策是从紧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2007年利率上调了6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10次,股市下跌实际是货币政策紧缩后期的效果显现。本次调整时,货币政策取向是扩张的,只不过是在实际操作中从上半年的“超预期宽松”回归到“适度宽松”而已,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仍然是宽松的。

  三是流动性趋势的不同。前次下跌时,流动性越来越紧张,M1和M2增速都是震荡下降的,其中以M1的下跌更为显著,M1增速从2007年10月的22.21%下降到2008年11月的8.85%;本次调整时,流动性是极其宽松的,M1和M2不仅创出历史新高,而且M1还在快速上升之中。

  四是业绩趋势的不同。前次下跌时,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是逐渐下滑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从2007年三季度的62%快速下降到2008年底的-14%;反观本轮调整,无论是工业企业利润还是上市公司业绩,都是在逐渐改善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从今年一季度的-25%缩小到半年报的-14%,二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升了36%,三季度和四季度的业绩增速还将继续提高,全年净利润增长有望超过15%,达到18%-20%。

  五是估值水平的不同。前次下跌初期时,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为历史最高,TTM市盈率超过了60倍,市净率超过了7倍,而本次调整前,市盈率最高为TTM市盈率38倍,市净率3.85倍,远低于2007年10月的水平。如果以2009年预测业绩来看,估值水平就更低,目前全市场2009年预测市盈率只有22倍,市净率3.3倍,沪深300指数预测市盈率为21倍,市净率3.2倍。

  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市场下跌仅仅是一次调整,是去年11月反弹以来上升过程中的一次休整。它不仅化解了市场风险,也为后市的进一步上涨集聚了能量。

  四季度沪指冲击4000点

  由于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强劲回升的经济给投资者增强了信心,而流动性也将保持合理充裕,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忧也会逐渐消失。在上市公司业绩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市场的估值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中枢上移。

  我们预计第四季度A股市场将震荡上行,上证综指有望突破前期反弹高点,如果经济、流动性和业绩发展的良好趋势得以延续,则股指可能向更高的目标3800-4000点发起冲击。

  投资策略上,由于我们对四季度的行情发展比较乐观,因此投资策略应该较为积极,可保持较高的仓位水平。中小盘股票有望跑赢大盘蓝筹股,投资者可以多加以关注:一是创业板的推出将进一步提升中小盘股的估值水平,二是一些优质中小盘股票在年底往往含有较高的分红预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